汃怎么讀 汃的意思

漢字 | 汃 |
---|---|
讀音 |
|
注音 | ㄅㄧㄣ|ㄆㄚˋ|ㄆㄚ |
部首 | [氵] 三點水 |
筆畫 | 總筆畫:5 部外:2 |
異體字 | 豳 ?? |
字形結構 | 左右結構 |
統一編碼 | 基本區 U+6C43 |
其它編碼 | 五筆:iwy 倉頡:ec 鄭碼:vovv 四角:38100 |
筆順編碼 | 44134 |
筆順筆畫 | 丶丶一ノ丶 |
筆順名稱 | 點 點 提 撇 捺 |
汃字的意思
古代西極水名。
[pà]〔澎汃〕波浪沖擊聲,如“漢棧罷囂闐,獠江息澎汃。”
[pā]方言,爛熟,疲軟。
汃字的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 汃
bīn ㄅㄧㄣˉ
◎ 古代西極水名。
其它字義
● 汃
pà ㄆㄚˋ
◎ 〔澎汃〕波浪沖擊聲,如“漢棧罷囂闐,獠江息汃汃。”
其它字義
● 汃
pā ㄆㄚˉ
◎ 方言,爛熟,疲軟。
汃字的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汃 pā
〈形〉
(1) 〈方〉∶爛熟;疲軟 [thoroughly ripe]
物及地之濕者謂之汃。——明· 岳元聲《方言據》
(2) 另見 pà
其它字義
◎ 汃 pà
〈象〉
(1) 水波相擊聲 [clap]。如:汃汃(水光閃動的樣子)
(2) 另見 pā
汃字的辭典解釋
形容波濤相激蕩的聲音。《文選·張衡·南都賦》:「流湍投濈,砏汃輣軋。」唐·李善·注:「砏汃輣軋,波相激之聲也。」唐·韓愈、孟郊〈征蜀聯句〉:「獠江息澎汃,戍寒絕朝乘。」
汃ㄅㄧㄣbīn名古代傳說中西方極遠處的河川。《說文解字·水部》:「汃,西極之水也」。
古代西方極遠的國家。《說文解字·水部》:「汃,《爾雅》曰:『西至汃國,謂四極。』」《廣韻·平聲·真韻》:「汃,西方極遠之國。」
康熙字典解釋
汃【巳集上】【水部】 康熙筆畫:6畫,部外筆畫:2畫
《玉篇》彼銀切《唐韻》府巾切《集韻》悲巾切,??音邠。《說文》西極之水也。引爾雅:東至於泰遠,西至於汃國。◎按今《爾雅·釋地》本作邠國。
又《廣韻》《集韻》《韻會》??普八切,攀入聲。義同。
又水貌。《張衡·南都賦》砏汃輣軋。《註》波相激聲。《韓愈·征蜀聮句》獠江息澎汃。《註》與澎湃同。〇按《五音篇海》書作??,譌。
說文解字解釋
說文解字
汃【卷十一】【水部】
西極之水也。從水八聲。《爾雅》曰:“西至汃國,謂四極。”府巾切
說文解字注
(汃)西極之水也。從水。八聲。府巾切。十二部。爾雅曰。西至於汃國。謂之四極。釋地曰。東至於大遠。西至於邠國。南至於濮鉛。北至於祝栗。謂之四極。釋文。邠本或作豳。說文作汃、同。彼貧反。案汃之作豳。聲之誤也。作邠則更俗矣。而可證唐以前早有以邠代豳者。許意西極汃國必以汃水得名。言水必先汃。與邑部言地先鄯善。皆自西而東。如禹貢之先弱水、黑水也。許不以溺水先於河者、水莫尊於河與江也。南都賦。砏汃輣軋。李善汃音八。引埤蒼汃、大聲也。此假借別爲一義。其音亦可讀如邠。砏汃曡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