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司的讀音 漕司的意思
漕司 又稱轉運使。宋代官職。趙匡胤分全國行政區為十三道,設置諸道轉運使以總財賦;趙匡義又分全國為十五路,并強化職責,“經濟掛帥”,以邊防、盜賊、刑訟、金谷、按廉之任,悉皆委于轉運使。到了宋徽宗崇寧四年(1105年)已增加到二十四路。所設衙門轉運司亦稱“漕司”,由此可見漕運職司之重。
- 漕
- 司
“漕司”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cáo sī]
- 漢字注音:
- ㄘㄠˊ ㄙ
- 簡繁字形:
- 是否常用:
- 否
“漕司”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1.亦稱"漕運司"。 2.管理催征稅賦﹑出納錢糧﹑辦理上供以及漕運等事的官署或官員。北宋稱轉運司﹐南宋稱漕司﹐元代稱漕運司。
網絡解釋
漕司
又稱轉運使。宋代官職。趙匡胤分全國行政區為十三道,設置諸道轉運使以總財賦;趙匡義又分全國為十五路,并強化職責,“經濟掛帥”,以邊防、盜賊、刑訟、金谷、按廉之任,悉皆委于轉運使。到了宋徽宗崇寧四年(1105年)已增加到二十四路。所設衙門轉運司亦稱“漕司”,由此可見漕運職司之重。
“漕司”的單字解釋
【漕】:漕運:漕糧。漕渠。漕船(運漕糧的船)。
【司】:1.主持;操作;經營:司機。司爐。各司其事。2.中央部一級機關中按業務劃分的單位(級別比部低,比處高):人事司。外交部禮賓司。3.姓。
“漕司”的相關詞語
* 漕司的讀音是:cáo sī,漕司的意思:漕司 又稱轉運使。宋代官職。趙匡胤分全國行政區為十三道,設置諸道轉運使以總財賦;趙匡義又分全國為十五路,并強化職責,“經濟掛帥”,以邊防、盜賊、刑訟、金谷、按廉之任,悉皆委于轉運使。到了宋徽宗崇寧四年(1105年)已增加到二十四路。所設衙門轉運司亦稱“漕司”,由此可見漕運職司之重。
基本解釋
1.亦稱"漕運司"。 2.管理催征稅賦﹑出納錢糧﹑辦理上供以及漕運等事的官署或官員。北宋稱轉運司﹐南宋稱漕司﹐元代稱漕運司。漕司
又稱轉運使。宋代官職。趙匡胤分全國行政區為十三道,設置諸道轉運使以總財賦;趙匡義又分全國為十五路,并強化職責,“經濟掛帥”,以邊防、盜賊、刑訟、金谷、按廉之任,悉皆委于轉運使。到了宋徽宗崇寧四年(1105年)已增加到二十四路。所設衙門轉運司亦稱“漕司”,由此可見漕運職司之重。【漕】:漕運:漕糧。漕渠。漕船(運漕糧的船)。
【司】:1.主持;操作;經營:司機。司爐。各司其事。2.中央部一級機關中按業務劃分的單位(級別比部低,比處高):人事司。外交部禮賓司。3.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