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府的讀音 知府的意思
知府 (地方職官名)知府,也稱太守,是中國古代的地方職官名,州府最高行政長官。 據古代正史職官志(百官志)記載,東漢末年,州從監察區變為行政區,州最高長官稱“州牧”,以掌一州軍民。隋代,州最高長官稱“刺史”或太守,唐宋時正式設立與知州平級的府級地方長官“知府事”。 元朝廢府設路,路一級的地方長官為達魯花赤,只在散府設有“知府”的官職,是達魯花赤的屬官之一。 明朝大致恢復宋制,才最后有了以“知府”為名的地方官職。 知府,掌一府之政令,總領各屬縣,凡宣布國家政令、治理百姓,審決訟案,稽察奸宄,考核屬吏,征收賦稅等一切政務皆為其職責。 知府地位相當于現今一個地級市的市委書記兼任市長,同知則為唯一的副市長。
- 知
- 府
“知府”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zhī fǔ]
- 漢字注音:
- ㄓ ㄈㄨˇ
- 簡繁字形:
- 是否常用:
- 是
“知府”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知府 zhīfǔ
[magistrate of district] 明朝以來對府一級行政長官的正式稱呼
寧夏知府。—— 唐· 高適《別董大》
知府朱孝純。—— 清· 姚鼐《登泰山記》
辭典解釋
知府 zhī fǔ ㄓ ㄈㄨˇ 職官名。為明清兩代一府的行政長官。
英語 prefectural magistrate (during Tang to Qing times)?
法語 magistrat préfectoral (pendant la période de Tang à Qing)?
網絡解釋
知府 (地方職官名)
知府,也稱太守,是中國古代的地方職官名,州府最高行政長官。
據古代正史職官志(百官志)記載,東漢末年,州從監察區變為行政區,州最高長官稱“州牧”,以掌一州軍民。隋代,州最高長官稱“刺史”或太守,唐宋時正式設立與知州平級的府級地方長官“知府事”。
元朝廢府設路,路一級的地方長官為達魯花赤,只在散府設有“知府”的官職,是達魯花赤的屬官之一。
明朝大致恢復宋制,才最后有了以“知府”為名的地方官職。
知府,掌一府之政令,總領各屬縣,凡宣布國家政令、治理百姓,審決訟案,稽察奸宄,考核屬吏,征收賦稅等一切政務皆為其職責。
知府地位相當于現今一個地級市的市委書記兼任市長,同知則為唯一的副市長。
“知府”的單字解釋
【知】:[zhī]1.曉得,明了:知道。知名(著名)。知覺(有感覺而知道)。良知。知人善任。溫故知新。知難而進。知情達理。2.使知道:通知。知照。3.學識,學問:知識,求知。無知。4.主管:知縣(舊時的縣長)。知府。知州。知賓(指主管招待賓客的人。亦稱“知客”)。5.彼此了解:相知。知音。知近。6.彼此了解、交好的人:故知(老朋友)。[zhì]古同“智”,智慧。
【府】:1.舊時指官吏辦理公事的地方,現在指國家政權機關:官府。政府。2.舊時官府收藏文書、財物的地方:府庫。3.舊時指大官、貴族的住宅,現在也指某些國家元首辦公或居住的地方:王府。元首府。總統府。4.敬辭,稱對方的家:貴府。5.唐朝至清朝的行政區劃,比縣高一級:開封府。濟南府。6.又同“腑”。
“知府”的相關詞語
“知府”造句
一個死知府,不如一只活老鼠。民諺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一次南巡,聽說蘇州知府女兒王滿堂甚美,乾隆爺喜不自勝,將她召入行宮,晝夜尋歡,兩人干柴烈火,如魚得水。
知府往這兒一來剛一上任,大家伙兒是歡天喜地;知府上任之后,是花天酒地;知府衙門里頭是金天銀地;老百姓心里頭是恨天怨地;將來要能把他調走了,大伙兒是謝天謝地。
新任知府,因勢利用,包庇他正式開賭場,而巡檢老爺則坐抽頭錢,日進斗金。
當下吃完了酒,鮑文卿辭了回來,向向知府著實稱贊這季少爺好個相貌,將來不可限量。
我們多么希望天降神蹟,懲罰貪婪的知府和他那幫為虎作倀的爪牙。
曾任登封縣知縣。崇禎中歷臺州知府,解職歸。
由于冒犯了朝廷,他被貶為中州知府.
過了39年,清康熙年間,太平知府徐越又續建了兩層.
* 知府的讀音是:zhī fǔ,知府的意思:知府 (地方職官名)知府,也稱太守,是中國古代的地方職官名,州府最高行政長官。 據古代正史職官志(百官志)記載,東漢末年,州從監察區變為行政區,州最高長官稱“州牧”,以掌一州軍民。隋代,州最高長官稱“刺史”或太守,唐宋時正式設立與知州平級的府級地方長官“知府事”。 元朝廢府設路,路一級的地方長官為達魯花赤,只在散府設有“知府”的官職,是達魯花赤的屬官之一。 明朝大致恢復宋制,才最后有了以“知府”為名的地方官職。 知府,掌一府之政令,總領各屬縣,凡宣布國家政令、治理百姓,審決訟案,稽察奸宄,考核屬吏,征收賦稅等一切政務皆為其職責。 知府地位相當于現今一個地級市的市委書記兼任市長,同知則為唯一的副市長。
基本解釋
知府 zhīfǔ
[magistrate of district] 明朝以來對府一級行政長官的正式稱呼
寧夏知府。—— 唐· 高適《別董大》
知府朱孝純。—— 清· 姚鼐《登泰山記》
辭典解釋
知府 zhī fǔ ㄓ ㄈㄨˇ職官名。為明清兩代一府的行政長官。
英語 prefectural magistrate (during Tang to Qing times)?
法語 magistrat préfectoral (pendant la période de Tang à Qing)?
知府 (地方職官名)
知府,也稱太守,是中國古代的地方職官名,州府最高行政長官。據古代正史職官志(百官志)記載,東漢末年,州從監察區變為行政區,州最高長官稱“州牧”,以掌一州軍民。隋代,州最高長官稱“刺史”或太守,唐宋時正式設立與知州平級的府級地方長官“知府事”。
元朝廢府設路,路一級的地方長官為達魯花赤,只在散府設有“知府”的官職,是達魯花赤的屬官之一。
明朝大致恢復宋制,才最后有了以“知府”為名的地方官職。
知府,掌一府之政令,總領各屬縣,凡宣布國家政令、治理百姓,審決訟案,稽察奸宄,考核屬吏,征收賦稅等一切政務皆為其職責。
知府地位相當于現今一個地級市的市委書記兼任市長,同知則為唯一的副市長。

【知】:[zhī]1.曉得,明了:知道。知名(著名)。知覺(有感覺而知道)。良知。知人善任。溫故知新。知難而進。知情達理。2.使知道:通知。知照。3.學識,學問:知識,求知。無知。4.主管:知縣(舊時的縣長)。知府。知州。知賓(指主管招待賓客的人。亦稱“知客”)。5.彼此了解:相知。知音。知近。6.彼此了解、交好的人:故知(老朋友)。[zhì]古同“智”,智慧。
【府】:1.舊時指官吏辦理公事的地方,現在指國家政權機關:官府。政府。2.舊時官府收藏文書、財物的地方:府庫。3.舊時指大官、貴族的住宅,現在也指某些國家元首辦公或居住的地方:王府。元首府。總統府。4.敬辭,稱對方的家:貴府。5.唐朝至清朝的行政區劃,比縣高一級:開封府。濟南府。6.又同“腑”。
一個死知府,不如一只活老鼠。民諺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一次南巡,聽說蘇州知府女兒王滿堂甚美,乾隆爺喜不自勝,將她召入行宮,晝夜尋歡,兩人干柴烈火,如魚得水。
知府往這兒一來剛一上任,大家伙兒是歡天喜地;知府上任之后,是花天酒地;知府衙門里頭是金天銀地;老百姓心里頭是恨天怨地;將來要能把他調走了,大伙兒是謝天謝地。
新任知府,因勢利用,包庇他正式開賭場,而巡檢老爺則坐抽頭錢,日進斗金。
當下吃完了酒,鮑文卿辭了回來,向向知府著實稱贊這季少爺好個相貌,將來不可限量。
我們多么希望天降神蹟,懲罰貪婪的知府和他那幫為虎作倀的爪牙。
曾任登封縣知縣。崇禎中歷臺州知府,解職歸。
由于冒犯了朝廷,他被貶為中州知府.
過了39年,清康熙年間,太平知府徐越又續建了兩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