稟怎么讀 稟的意思

漢字 | 稟 |
---|---|
讀音 |
|
注音 | ㄅㄧㄥˇ |
部首 | [禾] 禾木旁 |
筆畫 | 總筆畫:13 部外:8 |
異體字 | 廩 稟 ?? |
字形結構 | 上下結構 |
簡體字形 | 稟 |
統一編碼 | 基本區 U+7A1F |
其它編碼 | 五筆:ylkt 倉頡:ywrd 鄭碼:sjjm 四角:00904 |
筆順編碼 | 4125251131234 |
筆順筆畫 | 丶一丨フ丨フ一一ノ一丨ノ丶 |
筆順名稱 | 點 橫 豎 橫折 豎 橫折 橫 橫 撇 橫 豎 撇 捺 |
稟字的意思
同“稟”。
稟字的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 稟
bǐng ㄅㄧㄥˇ
◎ 同“稟”。
英語 report to, petition
德語 Bericht, Eingabe, Bittschrift, Rapport (S)?,(Befehle u.?.)? entgegennehmen, befolgen (V)?,Bericht (an seinen Vorgesetzten oder die Eltern)? erstatten (V)
法語 informer un supérieur,pétition
稟字的詳細解釋
稟字的辭典解釋
天賦的資質。如:「天賦異稟」。宋·朱熹〈大學章句序〉:「然其氣質之稟或不能齊,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
動承受。《書經·說命》:「王言惟作命不言,臣下罔攸稟令。」漢·孔安國·傳:「稟,受也。」《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先王所稟于天地,以為其民也。」
下對上、卑對尊、或民眾對官署的陳述。如:「稟告」、「稟明原委」。《宋書·卷四二·劉穆之傳》:「賓客輻輳,求訴百端,內外咨稟,盈階滿室。」《儒林外史·第一回》:「那知縣時仁,發出二十四兩銀子來。」
稟ㄌㄧㄣˇlǐn 名谷倉。《新唐書·卷八四·李密傳》:「今稟無見糧,難以持久。」通「廩」。
稟ㄅㄧㄣ?bīn(一)?之又音。
康熙字典解釋
稟【午集下】【禾部】 康熙筆畫:13畫,部外筆畫:8畫
《唐韻》《集韻》《韻會》??力錦切,音懔。《說文》賜穀也。從?從禾。《徐曰》公稟賜之也。《廣韻》與也。《增韻》供也,給也,受也。《禮·中庸》旣稟稱事。《歐陽氏曰》古者給人以食,取之倉廩,故因稱稟給,稟食。《前漢·孝文紀》吏稟當受鬻者。《師古註》稟,給也。
又《唐韻》《集韻》《韻會》??筆錦切,賓上聲。受命曰稟。《書·說命》臣下罔攸稟令。《傳》稟,受也。毛氏曰:今俗以白事爲稟,古無此義。
又水名。《水經注》長社北界有稟水。
又《集韻》逋鴆切,賓去聲。受也。《韻會》俗作稟,非。
說文解字解釋
說文解字
稟【卷五】【?部】
賜穀也。從?從禾。筆錦切
說文解字注
(稟)賜榖也。賜榖曰稟。中庸。旣稟稱事。鄭注周禮宮正、內宰、廩人、掌固皆云。稍食、祿稟也。又司稼注云。賙、稟其艱阨。晉惠帝云。官鼃可給稟。凡若此類。今本多譌爲廩。卽有未譌者、亦皆讀爲力甚切矣。今之廩膳生員、於古當作稟膳。從?禾。禾猶榖也。榖??於?。周禮所謂以待賙賜、稍食也。凡賜榖曰稟。受賜亦曰稟。引伸之凡上所賦、下所受皆曰稟。左傳言稟命則不威是也。筆錦切。七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