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緵怎么讀 緵的意思

    “緵”字共有2個讀音: [zōng]   [zòng]  
    緵
    漢字
    讀音 [zōng]
    [zòng]
    注音 ㄗㄨㄥ|ㄗㄨㄥˋ
    部首 [糹]  絞絲旁
    筆畫 總筆畫:15 部外:9
    異體字 ?
    字形結構 左右結構
    統一編碼 基本區 U+7DF5
    其它編碼 五筆:xqbt|xrbt 倉頡:vfuce 鄭碼:zoor 四角:22947
    筆順編碼 554444345234354
    筆順筆畫 フフ丶丶丶丶ノ丶フ丨ノ丶ノフ丶
    筆順名稱 撇折 撇折 點 點 點 點 撇 點 豎折/豎彎 豎 撇 點 撇 橫撇/橫鉤 捺

    緵字的意思

    [zōng]

    1.古代布帛在二尺二寸的幅度內含經線八十根為一緵,也因此指很粗的布。

    2.古同“”,古代計量器,滿手為一把,緵為四十把。

    [zòng]

    一種網眼細密的魚網。

    緵字的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zōng ㄗㄨㄥˉ

    古代布帛在二尺二寸的幅度內含經線八十根為一緵,也因此指很粗的布。古同“”,古代計量器,滿手為一把,緵為四十把。

    其它字義


    zòng ㄗㄨㄥˋ

     ◎ 一種網眼細密的魚網。

    英語 net

    緵字的詳細解釋

    緵字的辭典解釋

    康熙字典解釋

    緵【未集中】【糸部】 康熙筆畫:15畫,部外筆畫:9畫

    《廣韻》子紅切《集韻》祖叢切,??音?。《玉篇》縷也。《史記·孝景本紀》令徒隷衣七緵布。《註》緵,八十縷也。與布相似,七升布用五百六十縫。

    又《爾雅·釋器》緵罟謂之九罭,九罭,魚罔也。《註》今之百囊罟,江東謂之緵。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作弄切,音糉。義同。

    又與稯通。《儀禮·聘禮》十筥曰稯。《註》古文稯作緵。

    說文解字解釋

    說文解字

    稯【卷七】【禾部】

    布之八十縷爲稯。從禾?聲。??,籒文稯省。子紅切

    說文解字注

    (稯)布之八十縷爲稯。按此當有奪文。聘禮記曰。禾四秉曰筥。十筥曰稯。十稯曰秅。許下文五稯爲?。二?爲秅。正本記文。若先之曰布八十縷爲稯。則下文不爲四百縷爲?、八百縷爲秅乎。知其??不然矣。葢必云。禾四十秉爲稯。從禾。?聲。一曰布之八十縷爲稯。轉寫奪漏而亂之耳。秉見又部。云禾把也。從又持禾。云四十秉爲稯。則上下相屬成文。鄭注周禮云。禾、稾實幷刈者也。秉、手把也。稯猶束也。國語。其歲。收田一井。出稯禾、秉芻、缶米。不是過也。稯禾謂禾四十秉。秉芻謂芻一把。韋注殊誤。布八十縷爲稯者。史記孝景本紀。令徒??衣七稯布。索隱、正義皆云。葢七??布用五百六十縷。漢書王莽傳。一月之祿。十緵布二匹。孟康云。緵、八十縷也。攷鄭注喪服曰。八十縷爲??。??當爲登。登、成也。今之禮皆登爲??。俗誤巳行久矣。賈公彥云。今亦云布八十縷謂之宗。宗卽古之??也。是則宗緵登??一語之轉。聘禮今文作稯。古文作緵。許從今文。故糸部無緵。布縷與禾把皆數也。故同名。糸部緦下云。十五??布。謂十五稯布也。從禾。?聲。子紅切。九部。

    (??)籒文稯省。?亦兇聲也。

    緵字組詞

    * 網站為您提供緵字的拼音和意思解釋,以及漢字的字形結構、編碼、部首、筆順、組詞、造句和相關成語。
  •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蜜桃麻豆www久久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