繩怎么讀 繩的意思

漢字 | 繩 |
---|---|
讀音 |
|
注音 | ㄕㄥˊ |
部首 | [糹] 絞絲旁 |
筆畫 | 總筆畫:18 部外:12 |
異體字 | ? 縄 繩 ?? ?? ?? |
字形結構 | 左右結構 |
簡體字形 | 繩 |
統一編碼 | 基本區 U+7E69 |
其它編碼 | 五筆:xmgv|xxg 倉頡:vfrxu 鄭碼:zwx 四角:27917 |
筆順編碼 | 5544442511251211511 |
筆順筆畫 | フフ丶丶丶丶丨フ一一丨フ一丨一一フ一一 |
筆順名稱 | 撇折 撇折 點 點 點 點 豎 橫折 橫 豎 橫折 橫 橫 橫 豎彎鉤 橫 豎折/豎彎 橫 |
繩字的意思
同“繩”。
繩字的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 繩
shéng ㄕㄥˊ
◎ 同“繩”。
英語 rope, string, cord; measure, restrain
德語 Seil
法語 corde,ficelle,redresser,corriger,réprimander
繩字的詳細解釋
繩字的辭典解釋
用兩股以上的麻、絲、草或尼龍絲、金屬絲絞揉成的長條物。如:「麻繩」、「草繩」、「尼龍繩」。
繩墨,木匠用以取直的工具。《荀子·勸學》:「木直中繩,??以為輪。」
規矩、準則。如:「準繩」。《淮南子·天文》:「其佐后土,執繩而制四方。」
姓。如明代有繩服。
動約束、制裁。如:「繩之以法」。《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糾正。三國魏·嵇康〈釋私論〉:「今執必公之理,以繩不公之情。」
衡量。《禮記·樂記》:「省其文采,以繩德厚。」漢·鄭玄·注:「繩,猶度也。」唐·孔穎達·正義:「繩是量度之物,經云以繩德厚謂度量之以道德仁厚。」
繼承。《詩經·大雅·下武》:「昭茲來許,繩其祖武。」
康熙字典解釋
繩【未集中】【糸部】 康熙筆畫:19畫,部外筆畫:13畫
《廣韻》食陵切《集韻》《韻會》《正韻》神陵切,??音乗。《說文》索也。《急就篇註》繩謂紨兩股以上。總而合之者也。一曰麻絲曰繩,草謂之索。《易·繫辭》上古結繩而治。《書·說命》惟木從繩則正。《禮·經解》繩墨之於曲直。《前漢·律歷志》規圓生矩,矩方生繩,繩直生準。
又《書·囧命》繩愆糾謬。《疏》木不正者,以繩正之。繩謂彈正。
又《詩·周南》宜爾子孫繩繩兮。《傳》繩繩,戒愼也。《朱傳》不絕貌。
又《大雅》繩其祖武。《傳》繩,戒也。《朱傳》繩,繼也。
又《禮·樂記》省其文采,以繩德厚。《註》繩,猶度也。《史記·樂書註》王肅曰:繩,法也。
又《禮·深衣》負繩及踝以應直。《註》繩謂裻,與後幅相當之縫也。
又《左傳·莊十四年》蔡侯繩息嬀,以語楚子。《註》繩,譽也。《小爾雅》繩之,譽之也。
又《集韻》以證切,音孕。《周禮·秋官·薙氏》秋繩而芟之。《註》含實曰繩。
又《集韻》弭盡切,音泯。繩繩,無涯際貌。一曰運動不絕意。
又《集韻》石證切,音乗。??也。
又《韻補》葉乗融切。《??琳武庫賦》陵九城而上躋,起齊軌兮玉繩。車軒轔於雷室,騎浮厲乎雲宮。《廣韻》俗作繩。
說文解字解釋
說文解字
繩【卷十三】【糸部】
索也。從糸,蠅省聲。食陵切
說文解字注
(繩)索也。索下云。繩也。艸有莖葉、可作繩索也。故從?糸。繩可以縣、可以束、可以爲閑。故釋訓曰。兢兢、繩繩、戒也。周南傳曰。繩繩、戒愼也。從糸。蠅省聲。食陵切。蠅字入黽部者、謂其蟲大腹如黽類也。故蠅以黽會意。不以黽形聲。繩爲蠅省聲。故同在古音弟六部。黽則古音如芒。在弟十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