綱紀的讀音 綱紀的意思
綱紀 綱紀,指治理;大綱要領。 語出《詩經·大雅·棫樸》:“勉勉我王,綱紀四方。”
- 綱
- 紀
“綱紀”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gāng jì]
- 漢字注音:
- ㄍㄤ ㄐㄧˋ
- 簡繁字形:
- 綱紀
- 是否常用:
- 是
“綱紀”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綱紀 gāngjì
(1) [manage]∶治理
經緯陰陽,綱紀萬物。——《鏡花緣》
(2) [law and legal system]∶法律制度
王室蕩無綱紀,甚至下堂而見諸侯。——元·佚名《秦并六國平話》
朝政崩壞,綱紀廢弛。——《漢書·王莽傳上》
(3) [outline]∶綱要;提綱
法言卻燭下握筆,略記綱紀。——《切韻·序》
辭典解釋
綱紀 gāng jì ㄍㄤ ㄐㄧˋ 國家社會的秩序與規律。
《漢書.卷二二.禮樂志》:「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綱紀有 序,……人之所設也。」
《三國志.卷一九.魏書.陳思王植傳》:「國之綱紀,本無禁 固諸國通問之詔也。」
近義詞
法紀治理。
《詩經.大雅.棫樸》:「勉勉我王,綱紀四方。」
職官名。掌理文書事務的主簿。
《文選.傅亮.為宋公修張良廟教》:「綱紀,夫盛德不泯,義存祀典。」
管家仆。
網絡解釋
綱紀
綱紀,指治理;大綱要領。
語出《詩經·大雅·棫樸》:“勉勉我王,綱紀四方。”
“綱紀”的單字解釋
【綱】:1.提網的總繩。比喻事物的最主要部分:提綱挈(qiè)領。綱舉目張。2.古指大批運輸貨物的組織:花石綱。3.生物分類系統所用等級之一。在門之下,目之上:鳥綱。哺乳綱。
【紀】:[jì]1.紀律;法度:軍紀。政紀。風紀。違法亂紀。2.義同“記”,主要用于“紀念、紀年、紀元、紀傳”等,別的地方多用“記”。3.古時以十二年為一紀,今指更長的時間:世紀。中世紀。4.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三級,紀以上為代,如中生代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跟紀相應的地層系統分類單位叫做系(xì)。[jǐ]姓(近年也有讀Jì的)。
“綱紀”的近義詞
“綱紀”的相關成語
“綱紀”的相關詞語
“綱紀”造句
權力和綱紀是不能同存共榮的。愷撒
一個國家如果綱紀不正,其國風一定頹敗。塞內加
君子為國,正其綱紀,治其法度。蘇轍
綱紀廢棄之日,便是暴政興起之時。
上以制下,寡以統眾,而綱紀定矣。司馬光
世譽不足慕,唯仁為綱紀。崔瑗
倫常綱紀一直備受傳統社會推重。
一些人將二奶看作該國綱紀崩摧、貧富差距過大的受害者,他們表示法律系統不過令這個問題更糟。
劉綱紀后期思想對實踐美學所進行的反思,深刻顯露出它的內在矛盾,同時也為實踐美學的未來發展提供了重要契機。
久而久之,任人唯親,綱紀廢弛,以致肆無忌憚。
* 綱紀的讀音是:gāng jì,綱紀的意思:綱紀 綱紀,指治理;大綱要領。 語出《詩經·大雅·棫樸》:“勉勉我王,綱紀四方。”
基本解釋
綱紀 gāngjì
(1) [manage]∶治理
經緯陰陽,綱紀萬物。——《鏡花緣》
(2) [law and legal system]∶法律制度
王室蕩無綱紀,甚至下堂而見諸侯。——元·佚名《秦并六國平話》
朝政崩壞,綱紀廢弛。——《漢書·王莽傳上》
(3) [outline]∶綱要;提綱
法言卻燭下握筆,略記綱紀。——《切韻·序》
辭典解釋
綱紀 gāng jì ㄍㄤ ㄐㄧˋ國家社會的秩序與規律。
《漢書.卷二二.禮樂志》:「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綱紀有 序,……人之所設也。」
《三國志.卷一九.魏書.陳思王植傳》:「國之綱紀,本無禁 固諸國通問之詔也。」
近義詞
法紀治理。
《詩經.大雅.棫樸》:「勉勉我王,綱紀四方。」
職官名。掌理文書事務的主簿。
《文選.傅亮.為宋公修張良廟教》:「綱紀,夫盛德不泯,義存祀典。」
管家仆。
綱紀
綱紀,指治理;大綱要領。語出《詩經·大雅·棫樸》:“勉勉我王,綱紀四方。”

【綱】:1.提網的總繩。比喻事物的最主要部分:提綱挈(qiè)領。綱舉目張。2.古指大批運輸貨物的組織:花石綱。3.生物分類系統所用等級之一。在門之下,目之上:鳥綱。哺乳綱。
【紀】:[jì]1.紀律;法度:軍紀。政紀。風紀。違法亂紀。2.義同“記”,主要用于“紀念、紀年、紀元、紀傳”等,別的地方多用“記”。3.古時以十二年為一紀,今指更長的時間:世紀。中世紀。4.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三級,紀以上為代,如中生代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跟紀相應的地層系統分類單位叫做系(xì)。[jǐ]姓(近年也有讀Jì的)。
權力和綱紀是不能同存共榮的。愷撒
一個國家如果綱紀不正,其國風一定頹敗。塞內加
君子為國,正其綱紀,治其法度。蘇轍
綱紀廢棄之日,便是暴政興起之時。
上以制下,寡以統眾,而綱紀定矣。司馬光
世譽不足慕,唯仁為綱紀。崔瑗
倫常綱紀一直備受傳統社會推重。
一些人將二奶看作該國綱紀崩摧、貧富差距過大的受害者,他們表示法律系統不過令這個問題更糟。
劉綱紀后期思想對實踐美學所進行的反思,深刻顯露出它的內在矛盾,同時也為實踐美學的未來發展提供了重要契機。
久而久之,任人唯親,綱紀廢弛,以致肆無忌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