繢怎么讀 繢的意思

漢字 | 繢 |
---|---|
讀音 |
|
注音 | ㄏㄨㄟˋ|ㄏㄨㄟˊ |
部首 | [纟] 絞絲旁 |
筆畫 | 總筆畫:12 部外:9 |
異體字 | 繢 ?? ?? |
字形結構 | 左右結構 |
繁體字形 | 繢 |
統一編碼 | 基本區 U+7F0B |
其它編碼 | 五筆:xkhm 倉頡:vmlmo 鄭碼:zjal 四角:25182 |
筆順編碼 | 551251212534 |
筆順筆畫 | フフ一丨フ一丨一丨フノ丶 |
筆順名稱 | 撇折 撇折 提 豎 橫折 橫 豎 橫 豎 橫折 撇 點 |
繢字的意思
1.布帛的頭尾。
2.繪畫。
3.畫工。
[huí]色彩鮮明。
繢字的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 繢
(繢)
huì ㄏㄨㄟˋ
布帛的頭尾。繪畫。畫工。其它字義
● 繢
(繢)
huí ㄏㄨㄟˊ
◎ 色彩鮮明。
英語 draw, sketch, paint
德語 malen, saugen
法語 multicolore,polychrome,dessiner
繢字的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繢
繢 huì
〈名〉
(1) 布帛的頭尾 [odd bits of cloth]
繢,織余也。——《說文》。段玉裁注:“此亦兼布帛言之也…繢之言遺也,故訓為織余。今之呼為機頭。”
以五色繢為繩。——北魏· 楊衒之《洛陽伽藍記》
(2) 同“繪”。繪畫 [painting]。如:繢事(繪畫之事);繢畫(即繪畫)
繢字的辭典解釋
康熙字典解釋
繢【未集中】【糸部】 康熙筆畫:18畫,部外筆畫:12畫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胡對切,音潰。《說文》織餘也。《玉篇》紐繢也。《急就篇註》繢亦絛組之屬,似纂而色赤。
又《類篇》一曰畫也。《周禮·春官·司幾筵》諸侯祭祀席蒲筵繢純。《註》繪,畫文也。
又《冬官·考工記》畫繢之事,雜五色。《禮·曲禮》飾羔鴈者以繢。《疏》畫布爲雲氣。《前漢·食貨志》以繢爲皮幣。《註》繢,繡也。繪五采而爲之。
又與繪同。《禮·玉藻》緇布冠繢緌。《註》繢,或作繪。
又《集韻》戸賄切,音瘣。義同。
又《集韻》胡隈切,音回。《類篇》采色鮮也。
又《集韻》胡骨切,音搰。義同。
又《集韻》求位切。??或作繢。
說文解字解釋
說文解字
繢【卷十三】【糸部】
織餘也。從糸貴聲。胡對切
說文解字注
(繢)織餘也。此亦兼布帛言之也。上文機縷爲機頭。此織餘爲機尾。繢之言遺也。故訓爲織餘。織餘、今亦呼爲機頭。可用系物及飾物。急就篇絛繢總爲一類。是也。顔、王注未諦。今則此義廢矣。一曰畫也。四字依韻會補。今所傳小徐繫傳本、此卷全闕。黃氏作韻會時所見尙完。知小徐本有此四字也。畫者、介也。今謂之畍畫。繢畫雙聲。考工記曰。設色之工畫、繢、鐘、筐、?。又曰。畫繢之事襍五采。咎繇謨。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繪。鄭注曰。繪讀曰繢。讀曰猶讀爲。易其字也。以爲訓畫之字當作繢也。繪訓五采繡。故必易繪爲繢。鄭司農注周禮引論語繢事後素。從糸。貴聲。胡對切。十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