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知的讀音 致知的意思
致知 致知:達到完善的理解。出于《禮記·大學》:“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南宋朱熹注:“致,推極也;知,猶識也。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明王守仁謂“致”即行,以論證其“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大學〗中提出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條目,成為南宋以后理學家基本綱領的一部分。
- 致
- 知
“致知”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zhì zhī]
- 漢字注音:
- ㄓˋ ㄓ
- 簡繁字形:
- 是否常用:
- 否
“致知”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儒家哲學用語。語出《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歷代儒家學者對此有不同解釋。漢鄭玄認為"致知"是使人"知善惡吉兇之所終始";宋朱熹認為"致﹐推極也;知﹐猶識也。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明王守仁則認為"致知"即"致吾心之良知"。參見"致良知"。 辭典解釋
致知 zhì zhī ㄓˋ ㄓ 推極知識。
《禮記.大學》:「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網絡解釋
致知
致知:達到完善的理解。出于《禮記·大學》:“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南宋朱熹注:“致,推極也;知,猶識也。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明王守仁謂“致”即行,以論證其“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大學〗中提出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條目,成為南宋以后理學家基本綱領的一部分。
“致知”的單字解釋
【致】:1.給予;向對方表示(禮節、情意等):致函。致電。致歡迎詞。向大會致熱烈的祝賀。2.集中(力量、意志等)于某個方面:致力。專心致志。3.達到;實現:致富。學以致用。4.招致;引起:致病。致癌。致殘。5.以致:致使。由于粗心大意,致將地址寫錯。6.姓。7.情趣:興致。景致。別致。有致。毫無二致。8.精密;精細:細致。精致。工致。
【知】:[zhī]1.曉得,明了:知道。知名(著名)。知覺(有感覺而知道)。良知。知人善任。溫故知新。知難而進。知情達理。2.使知道:通知。知照。3.學識,學問:知識,求知。無知。4.主管:知縣(舊時的縣長)。知府。知州。知賓(指主管招待賓客的人。亦稱“知客”)。5.彼此了解:相知。知音。知近。6.彼此了解、交好的人:故知(老朋友)。[zhì]古同“智”,智慧。
“致知”的相關成語
“致知”的相關詞語
“致知”造句
涵養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
涵養、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養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朱熹
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他以“格物致知”闡述其認識論和方法論。
良知之外,更無知,致知之外,更無學。王陽明
“我們大致知道事情是如何發生的,但是我們不了解其中的細節”,故宮博物館的北京出副主任李文儒如是說。
所定課目有:語文學、象數學、格物學、致知學.
中國傳統空間美學追求格物致知,探索“物”在各種平衡下的潛力,驅使設計表現出人性化的一面,強調人與自然的對話。
“格物致知”是傳統文化與知識論的重要概念,為歷代學者所重視。
程朱“格物致知”論的失敗正是其整個悲劇命運的一個縮影,它對理解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之發展滯后亦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 致知的讀音是:zhì zhī,致知的意思:致知 致知:達到完善的理解。出于《禮記·大學》:“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南宋朱熹注:“致,推極也;知,猶識也。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明王守仁謂“致”即行,以論證其“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大學〗中提出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條目,成為南宋以后理學家基本綱領的一部分。
基本解釋
儒家哲學用語。語出《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歷代儒家學者對此有不同解釋。漢鄭玄認為"致知"是使人"知善惡吉兇之所終始";宋朱熹認為"致﹐推極也;知﹐猶識也。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明王守仁則認為"致知"即"致吾心之良知"。參見"致良知"。辭典解釋
致知 zhì zhī ㄓˋ ㄓ推極知識。
《禮記.大學》:「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致知
致知:達到完善的理解。出于《禮記·大學》:“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南宋朱熹注:“致,推極也;知,猶識也。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明王守仁謂“致”即行,以論證其“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大學〗中提出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條目,成為南宋以后理學家基本綱領的一部分。【致】:1.給予;向對方表示(禮節、情意等):致函。致電。致歡迎詞。向大會致熱烈的祝賀。2.集中(力量、意志等)于某個方面:致力。專心致志。3.達到;實現:致富。學以致用。4.招致;引起:致病。致癌。致殘。5.以致:致使。由于粗心大意,致將地址寫錯。6.姓。7.情趣:興致。景致。別致。有致。毫無二致。8.精密;精細:細致。精致。工致。
【知】:[zhī]1.曉得,明了:知道。知名(著名)。知覺(有感覺而知道)。良知。知人善任。溫故知新。知難而進。知情達理。2.使知道:通知。知照。3.學識,學問:知識,求知。無知。4.主管:知縣(舊時的縣長)。知府。知州。知賓(指主管招待賓客的人。亦稱“知客”)。5.彼此了解:相知。知音。知近。6.彼此了解、交好的人:故知(老朋友)。[zhì]古同“智”,智慧。
涵養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
涵養、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養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朱熹
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他以“格物致知”闡述其認識論和方法論。
良知之外,更無知,致知之外,更無學。王陽明
“我們大致知道事情是如何發生的,但是我們不了解其中的細節”,故宮博物館的北京出副主任李文儒如是說。
所定課目有:語文學、象數學、格物學、致知學.
中國傳統空間美學追求格物致知,探索“物”在各種平衡下的潛力,驅使設計表現出人性化的一面,強調人與自然的對話。
“格物致知”是傳統文化與知識論的重要概念,為歷代學者所重視。
程朱“格物致知”論的失敗正是其整個悲劇命運的一個縮影,它對理解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之發展滯后亦有重要的啟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