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讀音 范仲淹的意思
- 范
- 仲
- 淹
“范仲淹”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fàn zhòng yān]
- 漢字注音:
- ㄈㄢˋ ㄓㄨㄥˋ ㄧㄢ
- 簡繁字形:
- 是否常用:
- 是
“范仲淹”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范仲淹 Fàn Zhòngyān
[Fan Zhongyan] (989—1052) 北宋政治家、將領、文學家。字希文,祖籍邠州(今屬陜西),移居吳縣(今江蘇蘇州市)。少孤貧,學習刻苦,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進士,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以龍圖閣直學士與韓琦并任陜西經略安撫使,守衛邊塞多年。慶歷三年(公元1043)任參知政事,力主革新政治,因受呂夷簡為首的保守派反對,未被采納。后出任陜西四路宣撫使,于赴穎州途中病卒。贈兵部尚書,楚國公,謚文正,后世稱范文正公。著有《范文正公集》二十九卷。范仲淹一生致力于政治改革,同時主張詩文革新,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先行者之一。散文以抒發個人政治懷抱的《岳陽樓記》為代表作
辭典解釋
范仲淹 fàn zhòng yān ㄈㄢˋ ㄓㄨㄥˋ ㄧㄢ 人名。(西元 989~1052)?字希文。宋名臣,吳縣人,為秀才時即以天下為己任,仁宗時官至參知政事,元昊反,以龍圖閣直學士與夏竦經略陜西,號令嚴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稱為「龍圖老子」,夏人稱為「小范老子」。喜好彈琴,然平日只彈履霜一曲,故時人稱之為「范履霜」。卒謚文正。
英語 Fan Zhongyan (989-1052)?, minister of Northern Song, led failed reform of 1043, also writer and author of On Yueyang Tower 岳陽樓記|岳陽樓記
德語 Fan Zhongyan (Eig, Pers, 989 - 1052)?
法語 Fan Zhongyan
網絡解釋
范仲淹 (北宋名臣)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漢族。蘇州吳縣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
范仲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遂更名朱說。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讀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迎母歸養,改回本名。后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康定元年(1040年),與韓琦共任陜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針,鞏固西北邊防。慶歷三年(1043年),出任參知政事,發起“慶歷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貶出京,歷知邠州、鄧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贈兵部尚書、楚國公,謚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后世影響深遠。有《范文正公文集》傳世。
(概述圖范仲淹像來源:清殿藏本)
“范仲淹”的單字解釋
【范】:1.鑄造器物的模子:錢范。鐵范。2.模范;榜樣:典范。示范。3.界限:范圍。就范。4.不使其越過界限:防范。
【仲】:1.地位居中的:仲裁。2.指農歷一季的第二個月:仲秋。3.在弟兄排行里代表第二:仲兄。仲弟。伯仲叔季。4.姓。
【淹】:1.淹沒:淹死。莊稼遭水淹了。2.汗液等浸漬皮膚使感到痛或癢:夾肢窩被汗淹得難受。3.廣:淹博。4.久;遲延:淹留。
“范仲淹”的相關詞語
“范仲淹”造句
范仲淹胸中具數萬甲兵,楚項羽江東有八千子弟。
一文不名的范仲淹終于考中了進士。
我們先哲對我們的教育是很多的,譬如像范仲淹那句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言就很精彩的!換句話說,就是我們要為天下著想,也就是為中華民族的事業著想。
范仲淹小時候家里一貧如洗。
比較而言,范仲淹不以地域作為臧否人物的標準則要高明得多。
原來中國歷史上對三光還有另外一番解釋:范仲淹批評朝政,主張寧鳴而死,不默而生,一生被貶放三次。第一次送行,朋友們說,此行極光。第二次,朋友們說,此行亦光,最后一次說,此行尤光。他笑答,仲淹前后三光也。
范公祠:范仲淹,宋蘇州吳縣人,字希文,大中祥符間舉進士。
范仲淹慶歷興學掀開了宋代三次大規模興學的序幕。
寶塔山又名嘉嶺山,是延安的標志,宋范仲淹鎮守延安時曾在此筑寨防止西夏進攻…
由于范仲淹號令嚴明,訓練有方,又能團結當地羌人,戍邊數年,名重一時,羌人尊呼為“龍圖老子”。
* 范仲淹的讀音是:fàn zhòng yān,范仲淹的意思:范仲淹 (北宋名臣)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漢族。蘇州吳縣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 范仲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遂更名朱說。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讀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迎母歸養,改回本名。后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康定元年(1040年),與韓琦共任陜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針,鞏固西北邊防。慶歷三年(1043年),出任參知政事,發起“慶歷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貶出京,歷知邠州、鄧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贈兵部尚書、楚國公,謚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后世影響深遠。有《范文正公文集》傳世。 (概述圖范仲淹像來源:清殿藏本)
基本解釋
范仲淹 Fàn Zhòngyān
[Fan Zhongyan] (989—1052) 北宋政治家、將領、文學家。字希文,祖籍邠州(今屬陜西),移居吳縣(今江蘇蘇州市)。少孤貧,學習刻苦,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進士,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以龍圖閣直學士與韓琦并任陜西經略安撫使,守衛邊塞多年。慶歷三年(公元1043)任參知政事,力主革新政治,因受呂夷簡為首的保守派反對,未被采納。后出任陜西四路宣撫使,于赴穎州途中病卒。贈兵部尚書,楚國公,謚文正,后世稱范文正公。著有《范文正公集》二十九卷。范仲淹一生致力于政治改革,同時主張詩文革新,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先行者之一。散文以抒發個人政治懷抱的《岳陽樓記》為代表作
辭典解釋
范仲淹 fàn zhòng yān ㄈㄢˋ ㄓㄨㄥˋ ㄧㄢ人名。(西元 989~1052)?字希文。宋名臣,吳縣人,為秀才時即以天下為己任,仁宗時官至參知政事,元昊反,以龍圖閣直學士與夏竦經略陜西,號令嚴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稱為「龍圖老子」,夏人稱為「小范老子」。喜好彈琴,然平日只彈履霜一曲,故時人稱之為「范履霜」。卒謚文正。
英語 Fan Zhongyan (989-1052)?, minister of Northern Song, led failed reform of 1043, also writer and author of On Yueyang Tower 岳陽樓記|岳陽樓記
德語 Fan Zhongyan (Eig, Pers, 989 - 1052)?
法語 Fan Zhongyan
范仲淹 (北宋名臣)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漢族。蘇州吳縣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遂更名朱說。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讀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迎母歸養,改回本名。后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康定元年(1040年),與韓琦共任陜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針,鞏固西北邊防。慶歷三年(1043年),出任參知政事,發起“慶歷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貶出京,歷知邠州、鄧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贈兵部尚書、楚國公,謚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后世影響深遠。有《范文正公文集》傳世。
(概述圖范仲淹像來源:清殿藏本)

范仲淹胸中具數萬甲兵,楚項羽江東有八千子弟。
一文不名的范仲淹終于考中了進士。
我們先哲對我們的教育是很多的,譬如像范仲淹那句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言就很精彩的!換句話說,就是我們要為天下著想,也就是為中華民族的事業著想。
范仲淹小時候家里一貧如洗。
比較而言,范仲淹不以地域作為臧否人物的標準則要高明得多。
原來中國歷史上對三光還有另外一番解釋:范仲淹批評朝政,主張寧鳴而死,不默而生,一生被貶放三次。第一次送行,朋友們說,此行極光。第二次,朋友們說,此行亦光,最后一次說,此行尤光。他笑答,仲淹前后三光也。
范公祠:范仲淹,宋蘇州吳縣人,字希文,大中祥符間舉進士。
范仲淹慶歷興學掀開了宋代三次大規模興學的序幕。
寶塔山又名嘉嶺山,是延安的標志,宋范仲淹鎮守延安時曾在此筑寨防止西夏進攻…
由于范仲淹號令嚴明,訓練有方,又能團結當地羌人,戍邊數年,名重一時,羌人尊呼為“龍圖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