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平原的讀音 華北平原的意思
華北平原 華北平原(North China Plain;Hua-pei P'ing-yuan;Huabei Pingyuan)是中國三大平原之一,又稱黃淮海平原,是中國東部大平原的重要組成部分,部分在渤海—華北盆地。位于北緯32°~40°,東經114°~121°。北抵燕山南麓,南達大別山北側,西倚太行山一伏牛山,東臨渤海和黃海,跨越京、津、冀、魯、豫、皖、蘇7省市,面積30萬平方千米。平原地勢平坦,河湖眾多,交通便利,經濟發達,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平原人口和耕地面積約占中國的1/5。 華北平原是華北陸臺上的新生代斷陷區。晚第三紀和第四紀時期,形成連片的大平原,與此同時平原邊緣斷塊山地相對隆起,大平原輪廓日趨鮮明。新生代相對下沉,接受了較厚的沉積,局部沉積竟達千米。 華北平原海拔多不及百米,地勢平緩傾斜。由山麓向濱海順序出現洪積傾斜平原、洪積一沖積扇形平原、沖積平原、沖積一湖積平原、海積一沖積平原、海積平原等地貌類型。黃河、淮河、海河、灤河等河流所塑造的地貌構成了華北平原的主體,即黃河沖積扇平原;淮河中下游平原;海河中下游平原;灤河下游沖積扇平原。 黃河在孟津以下形成了巨大的沖積扇,扇緣向東直逼魯西南山地丘陵的西側。黃河沖積扇的中軸部位淤積較高,成為華北平原上的“分水脊”,并將淮河、海河兩大水系分隔南北。黃河沖積扇上尚保留有決口改道所遺留的大量沙崗、洼地、故道等地形。在黃河沖積扇前緣與魯西南山地之間分布。
- 華
- 北
- 平
- 原
“華北平原”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huá běi píng yuán]
- 漢字注音:
- ㄏㄨㄚˊ ㄅㄟˇ ㄆㄧㄥˊ ㄩㄢˊ
- 簡繁字形:
- 華北平原
- 是否常用:
- 是
“華北平原”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華北平原 Huáběi Píngyuán
[North China Plain] 中國北部大平原,由黃河、海河、淮河等沖積而成,故又名黃淮海平原,面積31萬平方公里。土質肥沃,地勢平坦,夏季高溫多雨,歷來為重要的農業區
辭典解釋
華北平原 huá běi píng yuán ㄏㄨㄚˊ ㄅㄟˇ ㄆㄧㄥˊ ㄩㄢˊ 地名。位于黃河、淮河、海河下游的淤積平原稱為「華北平原」。高度多在五十公尺以下,北有燕山山脈,西為太行山脈以及河南省西部高地,東至渤海及黃海海域,南接長江中下游平原。土壤肥沃,雨量充足,夏季濕熱,為我國重要農業區,主要生產小麥、棉花、芝麻、花生、煙草。境內黃河淤積嚴重,河床高于兩岸平原,時有水患。其中黃河流域是我國文化的搖籃,人口稠密。北平市位于華北平原的北緣,為著名古都。天津市近渤海,為商業中心,是著名的工業城市。
英語 North China Plain
德語 Nordchinesische Ebene (S, Geo)?
網絡解釋
華北平原
華北平原(North China Plain;Hua-pei P'ing-yuan;Huabei Pingyuan)是中國三大平原之一,又稱黃淮海平原,是中國東部大平原的重要組成部分,部分在渤海—華北盆地。位于北緯32°~40°,東經114°~121°。北抵燕山南麓,南達大別山北側,西倚太行山一伏牛山,東臨渤海和黃海,跨越京、津、冀、魯、豫、皖、蘇7省市,面積30萬平方千米。平原地勢平坦,河湖眾多,交通便利,經濟發達,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平原人口和耕地面積約占中國的1/5。
華北平原是華北陸臺上的新生代斷陷區。晚第三紀和第四紀時期,形成連片的大平原,與此同時平原邊緣斷塊山地相對隆起,大平原輪廓日趨鮮明。新生代相對下沉,接受了較厚的沉積,局部沉積竟達千米。
華北平原海拔多不及百米,地勢平緩傾斜。由山麓向濱海順序出現洪積傾斜平原、洪積一沖積扇形平原、沖積平原、沖積一湖積平原、海積一沖積平原、海積平原等地貌類型。黃河、淮河、海河、灤河等河流所塑造的地貌構成了華北平原的主體,即黃河沖積扇平原;淮河中下游平原;海河中下游平原;灤河下游沖積扇平原。
黃河在孟津以下形成了巨大的沖積扇,扇緣向東直逼魯西南山地丘陵的西側。黃河沖積扇的中軸部位淤積較高,成為華北平原上的“分水脊”,并將淮河、海河兩大水系分隔南北。黃河沖積扇上尚保留有決口改道所遺留的大量沙崗、洼地、故道等地形。在黃河沖積扇前緣與魯西南山地之間分布。
“華北平原”的單字解釋
【華】:[huá]1.中國、華夏的簡稱。《左傳·定公十年》:“裔不謀夏,夷不亂華。”2.光彩、光澤。唐·李白《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詩》:“黃鶴樓前月華白,此中忽見峨眉客。”南唐·李煜《秋鶯詩》:“莫更留連好歸去,露華凄冷蓼花愁。”3.時光:“年華”、“韶華”。唐·劉方平《秋夜泛舟詩》:“歲華空復晚,相思不堪愁。”4.文采、文飾:“樸實無華”。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徵聖》:“然則聖文之雅麗,固銜華而佩實者也。”5.化妝用的粉。《文選·曹植·洛神賦》:“芳澤無加,鉛華弗御。”6.文章、事物精要的部分:“精華”。唐·韓愈《進學解》:“沉浸醲郁,含英咀華。”7.中國的:“華語”、“華僑”。《漢書?卷八十八?西域傳?贊曰》:“不率華禮,莫有典書。”《北史?卷三十六?薛辯傳》:“於是風化大行,有同華俗。”8.美麗有光彩的:“華燈初上”。《三國?魏?鍾會?孔雀賦》:“五色點注,華羽參差。”《隋書?卷二十三?五行志下》:“於仙都苑穿池築山,樓殿間起,窮華極麗。”9.繁盛:“繁華”、“榮華”。《史記?卷六十八?商君傳》:“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10.虛空不實的。《晉書?卷七十五?范汪傳》:“飾華言以翳實,騁繁文以惑世。”11.(頭髮)花白。《墨子?脩身》:“華髮隳顛,而猶弗舍者,其唯聖人乎!”宋?陸游《適閩詩》:“功名塞外心空壯,詩酒樽前髮已華。”[huà]1.見“華山(華山)”條。2.姓。如漢代有華佗。[huā]植物的花朵。同“花”:“春華秋實”。《詩經?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北】:[běi]1.方向,早晨面對太陽,左手的一邊,與“南”相對:北方。北辰(古書指北極星)。北上(古代以北為上,后指去本地以北的某地,與“南下”相對)。北極星(出現在天空北部的一顆亮星,人常靠它辨別方向)。北國(指中國北部)。2.打了敗仗往回逃:敗北。[bèi]古同“背”,違背,違反。
【平】:1.表面沒有高低凹凸,不傾斜:平坦。馬路很平。把紙鋪平了。2.使平:平了三畝地。把溝平了種莊稼。3.兩相比較沒有高低、先后;不相上下:平輩。平列。平局。平起平坐。這場球賽雙方打平了。4.達到相同的高度:平槽。平了世界記錄。5.平均;公平:平分。持平之論。6.安定:風平浪靜。心平氣和。7.用武力鎮壓;平定:平叛。平亂。8.抑止(怒氣):你先把氣平下去再說。9.經常的;普通的:平時。平淡。10.姓。
【原】:1.最初的;開始的:原始。原人。原生動物。2.屬性詞。原來;本來:原地。原作者。原班人馬。原有人數。3.沒加工的:原棉。原煤。原油。4.姓。5.原諒:原宥。情有可原。6.寬廣平坦的地方:平原。高原。草原。原野。7.同“塬”。
“華北平原”的相關詞語
* 華北平原的讀音是:huá běi píng yuán,華北平原的意思:華北平原 華北平原(North China Plain;Hua-pei P'ing-yuan;Huabei Pingyuan)是中國三大平原之一,又稱黃淮海平原,是中國東部大平原的重要組成部分,部分在渤海—華北盆地。位于北緯32°~40°,東經114°~121°。北抵燕山南麓,南達大別山北側,西倚太行山一伏牛山,東臨渤海和黃海,跨越京、津、冀、魯、豫、皖、蘇7省市,面積30萬平方千米。平原地勢平坦,河湖眾多,交通便利,經濟發達,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平原人口和耕地面積約占中國的1/5。 華北平原是華北陸臺上的新生代斷陷區。晚第三紀和第四紀時期,形成連片的大平原,與此同時平原邊緣斷塊山地相對隆起,大平原輪廓日趨鮮明。新生代相對下沉,接受了較厚的沉積,局部沉積竟達千米。 華北平原海拔多不及百米,地勢平緩傾斜。由山麓向濱海順序出現洪積傾斜平原、洪積一沖積扇形平原、沖積平原、沖積一湖積平原、海積一沖積平原、海積平原等地貌類型。黃河、淮河、海河、灤河等河流所塑造的地貌構成了華北平原的主體,即黃河沖積扇平原;淮河中下游平原;海河中下游平原;灤河下游沖積扇平原。 黃河在孟津以下形成了巨大的沖積扇,扇緣向東直逼魯西南山地丘陵的西側。黃河沖積扇的中軸部位淤積較高,成為華北平原上的“分水脊”,并將淮河、海河兩大水系分隔南北。黃河沖積扇上尚保留有決口改道所遺留的大量沙崗、洼地、故道等地形。在黃河沖積扇前緣與魯西南山地之間分布。
基本解釋
華北平原 Huáběi Píngyuán
[North China Plain] 中國北部大平原,由黃河、海河、淮河等沖積而成,故又名黃淮海平原,面積31萬平方公里。土質肥沃,地勢平坦,夏季高溫多雨,歷來為重要的農業區
辭典解釋
華北平原 huá běi píng yuán ㄏㄨㄚˊ ㄅㄟˇ ㄆㄧㄥˊ ㄩㄢˊ地名。位于黃河、淮河、海河下游的淤積平原稱為「華北平原」。高度多在五十公尺以下,北有燕山山脈,西為太行山脈以及河南省西部高地,東至渤海及黃海海域,南接長江中下游平原。土壤肥沃,雨量充足,夏季濕熱,為我國重要農業區,主要生產小麥、棉花、芝麻、花生、煙草。境內黃河淤積嚴重,河床高于兩岸平原,時有水患。其中黃河流域是我國文化的搖籃,人口稠密。北平市位于華北平原的北緣,為著名古都。天津市近渤海,為商業中心,是著名的工業城市。
英語 North China Plain
德語 Nordchinesische Ebene (S, Geo)?
華北平原
華北平原(North China Plain;Hua-pei P'ing-yuan;Huabei Pingyuan)是中國三大平原之一,又稱黃淮海平原,是中國東部大平原的重要組成部分,部分在渤海—華北盆地。位于北緯32°~40°,東經114°~121°。北抵燕山南麓,南達大別山北側,西倚太行山一伏牛山,東臨渤海和黃海,跨越京、津、冀、魯、豫、皖、蘇7省市,面積30萬平方千米。平原地勢平坦,河湖眾多,交通便利,經濟發達,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平原人口和耕地面積約占中國的1/5。華北平原是華北陸臺上的新生代斷陷區。晚第三紀和第四紀時期,形成連片的大平原,與此同時平原邊緣斷塊山地相對隆起,大平原輪廓日趨鮮明。新生代相對下沉,接受了較厚的沉積,局部沉積竟達千米。
華北平原海拔多不及百米,地勢平緩傾斜。由山麓向濱海順序出現洪積傾斜平原、洪積一沖積扇形平原、沖積平原、沖積一湖積平原、海積一沖積平原、海積平原等地貌類型。黃河、淮河、海河、灤河等河流所塑造的地貌構成了華北平原的主體,即黃河沖積扇平原;淮河中下游平原;海河中下游平原;灤河下游沖積扇平原。
黃河在孟津以下形成了巨大的沖積扇,扇緣向東直逼魯西南山地丘陵的西側。黃河沖積扇的中軸部位淤積較高,成為華北平原上的“分水脊”,并將淮河、海河兩大水系分隔南北。黃河沖積扇上尚保留有決口改道所遺留的大量沙崗、洼地、故道等地形。在黃河沖積扇前緣與魯西南山地之間分布。

【華】:[huá]1.中國、華夏的簡稱。《左傳·定公十年》:“裔不謀夏,夷不亂華。”2.光彩、光澤。唐·李白《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詩》:“黃鶴樓前月華白,此中忽見峨眉客。”南唐·李煜《秋鶯詩》:“莫更留連好歸去,露華凄冷蓼花愁。”3.時光:“年華”、“韶華”。唐·劉方平《秋夜泛舟詩》:“歲華空復晚,相思不堪愁。”4.文采、文飾:“樸實無華”。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徵聖》:“然則聖文之雅麗,固銜華而佩實者也。”5.化妝用的粉。《文選·曹植·洛神賦》:“芳澤無加,鉛華弗御。”6.文章、事物精要的部分:“精華”。唐·韓愈《進學解》:“沉浸醲郁,含英咀華。”7.中國的:“華語”、“華僑”。《漢書?卷八十八?西域傳?贊曰》:“不率華禮,莫有典書。”《北史?卷三十六?薛辯傳》:“於是風化大行,有同華俗。”8.美麗有光彩的:“華燈初上”。《三國?魏?鍾會?孔雀賦》:“五色點注,華羽參差。”《隋書?卷二十三?五行志下》:“於仙都苑穿池築山,樓殿間起,窮華極麗。”9.繁盛:“繁華”、“榮華”。《史記?卷六十八?商君傳》:“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10.虛空不實的。《晉書?卷七十五?范汪傳》:“飾華言以翳實,騁繁文以惑世。”11.(頭髮)花白。《墨子?脩身》:“華髮隳顛,而猶弗舍者,其唯聖人乎!”宋?陸游《適閩詩》:“功名塞外心空壯,詩酒樽前髮已華。”[huà]1.見“華山(華山)”條。2.姓。如漢代有華佗。[huā]植物的花朵。同“花”:“春華秋實”。《詩經?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北】:[běi]1.方向,早晨面對太陽,左手的一邊,與“南”相對:北方。北辰(古書指北極星)。北上(古代以北為上,后指去本地以北的某地,與“南下”相對)。北極星(出現在天空北部的一顆亮星,人常靠它辨別方向)。北國(指中國北部)。2.打了敗仗往回逃:敗北。[bèi]古同“背”,違背,違反。
【平】:1.表面沒有高低凹凸,不傾斜:平坦。馬路很平。把紙鋪平了。2.使平:平了三畝地。把溝平了種莊稼。3.兩相比較沒有高低、先后;不相上下:平輩。平列。平局。平起平坐。這場球賽雙方打平了。4.達到相同的高度:平槽。平了世界記錄。5.平均;公平:平分。持平之論。6.安定:風平浪靜。心平氣和。7.用武力鎮壓;平定:平叛。平亂。8.抑止(怒氣):你先把氣平下去再說。9.經常的;普通的:平時。平淡。10.姓。
【原】:1.最初的;開始的:原始。原人。原生動物。2.屬性詞。原來;本來:原地。原作者。原班人馬。原有人數。3.沒加工的:原棉。原煤。原油。4.姓。5.原諒:原宥。情有可原。6.寬廣平坦的地方:平原。高原。草原。原野。7.同“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