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田的讀音 營田的意思
營田 營田即“屯田”。北魏宣武帝時 (500—503) 命范紹為西道6州營田大使,實即“屯田大使”,因此屯田也稱營田。唐代后期,內地設置很多屯田區,人們多將屯田稱為營田。唐各道設營田使,州縣設營田務,管理營田。宋承唐制,設營田大使、營田使,管理營田事務。唐、宋時,多稱軍屯為屯田,民屯為營田。元、明、清各代通稱屯田,少有營田之稱。
- 營
- 田
“營田”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yíng tián]
- 漢字注音:
- ㄧㄥˊ ㄊㄧㄢˊ
- 簡繁字形:
- 營田
- 是否常用:
- 否
“營田”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1.經營田產;購置田地。 2.即屯田。漢以后歷代政府利用兵士或召募流民于駐扎地區種田,以供軍餉。 3.屯田制之耕作地。 辭典解釋
營田 yíng tián ㄧㄥˊ ㄊㄧㄢˊ 經營農事。
《新唐書.卷一一一.張儉傳》:「大教民營田,收谷數十萬斛。」
公家集聚流民,供給住宿以耕種田地的一種屯田制度。
《文獻通考.卷七.田賦考.屯田》:「營田者,募民耕之,而分里筑室。」
屯田的田地。
《新唐書.卷一四三.薛玨傳》:「初,州有營田,宰相遙領使,而刺史得專達。」
網絡解釋
營田
營田即“屯田”。北魏宣武帝時 (500—503) 命范紹為西道6州營田大使,實即“屯田大使”,因此屯田也稱營田。唐代后期,內地設置很多屯田區,人們多將屯田稱為營田。唐各道設營田使,州縣設營田務,管理營田。宋承唐制,設營田大使、營田使,管理營田事務。唐、宋時,多稱軍屯為屯田,民屯為營田。元、明、清各代通稱屯田,少有營田之稱。
“營田”的單字解釋
【營】:1.謀求:營生。營救。2.經營;管理:營造。營業。國營。民營。3.姓。4.軍隊駐扎的地方:軍營。安營。5.軍隊的編制單位,隸屬于團,下轄若干連。
【田】:1.種植農作物的土地:麥田。棉田。2.蘊藏礦物可供開采的地帶。專用于某些生產的土地:油田。鹽田。3.同“佃(tián)”。4.同“畋”。
“營田”的相關詞語
* 營田的讀音是:yíng tián,營田的意思:營田 營田即“屯田”。北魏宣武帝時 (500—503) 命范紹為西道6州營田大使,實即“屯田大使”,因此屯田也稱營田。唐代后期,內地設置很多屯田區,人們多將屯田稱為營田。唐各道設營田使,州縣設營田務,管理營田。宋承唐制,設營田大使、營田使,管理營田事務。唐、宋時,多稱軍屯為屯田,民屯為營田。元、明、清各代通稱屯田,少有營田之稱。
基本解釋
1.經營田產;購置田地。 2.即屯田。漢以后歷代政府利用兵士或召募流民于駐扎地區種田,以供軍餉。 3.屯田制之耕作地。辭典解釋
營田 yíng tián ㄧㄥˊ ㄊㄧㄢˊ經營農事。
《新唐書.卷一一一.張儉傳》:「大教民營田,收谷數十萬斛。」
公家集聚流民,供給住宿以耕種田地的一種屯田制度。
《文獻通考.卷七.田賦考.屯田》:「營田者,募民耕之,而分里筑室。」
屯田的田地。
《新唐書.卷一四三.薛玨傳》:「初,州有營田,宰相遙領使,而刺史得專達。」
營田
營田即“屯田”。北魏宣武帝時 (500—503) 命范紹為西道6州營田大使,實即“屯田大使”,因此屯田也稱營田。唐代后期,內地設置很多屯田區,人們多將屯田稱為營田。唐各道設營田使,州縣設營田務,管理營田。宋承唐制,設營田大使、營田使,管理營田事務。唐、宋時,多稱軍屯為屯田,民屯為營田。元、明、清各代通稱屯田,少有營田之稱。【營】:1.謀求:營生。營救。2.經營;管理:營造。營業。國營。民營。3.姓。4.軍隊駐扎的地方:軍營。安營。5.軍隊的編制單位,隸屬于團,下轄若干連。
【田】:1.種植農作物的土地:麥田。棉田。2.蘊藏礦物可供開采的地帶。專用于某些生產的土地:油田。鹽田。3.同“佃(tián)”。4.同“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