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遂良的讀音 褚遂良的意思
褚遂良 (唐朝政治家)褚遂良(596年-659年),字登善,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市)人,祖籍陽翟(今河南禹州),唐朝政治家、書法家。 褚遂良博學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時,跟隨薛舉為通事舍人。歸順唐朝后,任諫議大夫、中書令執掌朝政大權。貞觀二十三年(649年),與長孫無忌同受太宗遺詔輔政,升尚書右仆射,封河南郡公。后出為同州刺史。永徽三年(652)召回,任吏部尚書,監修國史,旋為尚書右仆射,知政事。因堅決反對立武則天為后,貶為潭州(今長沙)都督。武后掌權后,遷桂州(今桂林)都督,再貶愛州(今越南清化)刺史。顯慶三年(658年),卒于官,享年63歲。天寶六年(747年),配享高宗廟庭。 褚遂良工于書法,初學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并稱“初唐四大家”,傳世墨跡有《孟法師碑》《雁塔圣教序》等。
- 褚
- 遂
- 良
“褚遂良”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chǔ suì liáng]
- 漢字注音:
- ㄔㄨˇ ㄙㄨㄟˋ ㄌㄧㄤˊ
- 簡繁字形:
- 是否常用:
- 否
“褚遂良”的意思
基本解釋
辭典解釋
褚遂良 chǔ suì liáng ㄔㄨˇ ㄙㄨㄟˋ ㄌㄧㄤˊ 人名。(西元596~658)?字登善,唐錢塘(今浙江省杭州)?人,初唐書法家。博涉文史,工楷、隸,書學鐘繇、王羲之,而成古雅瘦勁之體。太宗時歷官諫議大夫兼起居注,后與長孫無忌同受顧命。高宗即位,遷尚書左仆射,封河南郡公,帝將廢后立武則天,遂良力諫不納,乞歸田里。累貶愛州刺史,憂憤而卒。
英語 Chu Suiliang (596-659)?, one of Four Great Calligraphers of early Tang 唐初四大家[Tang2 chu1 Si4 Da4 jia1]
網絡解釋
褚遂良 (唐朝政治家)
褚遂良(596年-659年),字登善,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市)人,祖籍陽翟(今河南禹州),唐朝政治家、書法家。
褚遂良博學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時,跟隨薛舉為通事舍人。歸順唐朝后,任諫議大夫、中書令執掌朝政大權。貞觀二十三年(649年),與長孫無忌同受太宗遺詔輔政,升尚書右仆射,封河南郡公。后出為同州刺史。永徽三年(652)召回,任吏部尚書,監修國史,旋為尚書右仆射,知政事。因堅決反對立武則天為后,貶為潭州(今長沙)都督。武后掌權后,遷桂州(今桂林)都督,再貶愛州(今越南清化)刺史。顯慶三年(658年),卒于官,享年63歲。天寶六年(747年),配享高宗廟庭。
褚遂良工于書法,初學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并稱“初唐四大家”,傳世墨跡有《孟法師碑》《雁塔圣教序》等。
“褚遂良”的單字解釋
【褚】:[chǔ]姓。[zhǔ]1.絲綿。2.在衣服里鋪絲綿。3.口袋。
【遂】:[suì]1.順心;稱意:遂心。遂愿。2.成功:百事乃遂。陰謀未遂。3.文言連詞。于是:書既發,遂舉兵。[suí]義同“遂(suì)”。用于“半身不遂”。
【良】:1.好:優良。良好。善良。良藥。消化不良。2.善良的人:除暴安良。3.很:良久。用心良苦。獲益良多。4.姓。
“褚遂良”的相關詞語
* 褚遂良的讀音是:chǔ suì liáng,褚遂良的意思:褚遂良 (唐朝政治家)褚遂良(596年-659年),字登善,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市)人,祖籍陽翟(今河南禹州),唐朝政治家、書法家。 褚遂良博學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時,跟隨薛舉為通事舍人。歸順唐朝后,任諫議大夫、中書令執掌朝政大權。貞觀二十三年(649年),與長孫無忌同受太宗遺詔輔政,升尚書右仆射,封河南郡公。后出為同州刺史。永徽三年(652)召回,任吏部尚書,監修國史,旋為尚書右仆射,知政事。因堅決反對立武則天為后,貶為潭州(今長沙)都督。武后掌權后,遷桂州(今桂林)都督,再貶愛州(今越南清化)刺史。顯慶三年(658年),卒于官,享年63歲。天寶六年(747年),配享高宗廟庭。 褚遂良工于書法,初學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并稱“初唐四大家”,傳世墨跡有《孟法師碑》《雁塔圣教序》等。
辭典解釋
褚遂良 chǔ suì liáng ㄔㄨˇ ㄙㄨㄟˋ ㄌㄧㄤˊ人名。(西元596~658)?字登善,唐錢塘(今浙江省杭州)?人,初唐書法家。博涉文史,工楷、隸,書學鐘繇、王羲之,而成古雅瘦勁之體。太宗時歷官諫議大夫兼起居注,后與長孫無忌同受顧命。高宗即位,遷尚書左仆射,封河南郡公,帝將廢后立武則天,遂良力諫不納,乞歸田里。累貶愛州刺史,憂憤而卒。
英語 Chu Suiliang (596-659)?, one of Four Great Calligraphers of early Tang 唐初四大家[Tang2 chu1 Si4 Da4 jia1]
褚遂良 (唐朝政治家)
褚遂良(596年-659年),字登善,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市)人,祖籍陽翟(今河南禹州),唐朝政治家、書法家。褚遂良博學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時,跟隨薛舉為通事舍人。歸順唐朝后,任諫議大夫、中書令執掌朝政大權。貞觀二十三年(649年),與長孫無忌同受太宗遺詔輔政,升尚書右仆射,封河南郡公。后出為同州刺史。永徽三年(652)召回,任吏部尚書,監修國史,旋為尚書右仆射,知政事。因堅決反對立武則天為后,貶為潭州(今長沙)都督。武后掌權后,遷桂州(今桂林)都督,再貶愛州(今越南清化)刺史。顯慶三年(658年),卒于官,享年63歲。天寶六年(747年),配享高宗廟庭。
褚遂良工于書法,初學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并稱“初唐四大家”,傳世墨跡有《孟法師碑》《雁塔圣教序》等。
【褚】:[chǔ]姓。[zhǔ]1.絲綿。2.在衣服里鋪絲綿。3.口袋。
【遂】:[suì]1.順心;稱意:遂心。遂愿。2.成功:百事乃遂。陰謀未遂。3.文言連詞。于是:書既發,遂舉兵。[suí]義同“遂(suì)”。用于“半身不遂”。
【良】:1.好:優良。良好。善良。良藥。消化不良。2.善良的人:除暴安良。3.很:良久。用心良苦。獲益良多。4.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