諫官的讀音 諫官的意思
諫官 中國古代官職之一,是對君主的過失直言規勸并使其改正的官吏。 諫官的設置比監官早。春秋初年齊桓公設大諫,為諫官設置之始。晉國的中大夫、趙國的左右司過、楚國的左徒,都屬于諫官性質。 秦漢時有諫官之設,但是沒有專門的諫官機構。漢代置光祿大夫、太中大夫、諫大夫、中散大夫、議郎等官職,都屬光祿勛,掌議論,侍從皇帝,顧問應付。東漢侍中、中常侍成為正式官稱,屬少府。 隋朝改侍中為納言,武則天時增置左、右拾遺與左右補闕。 宋改補闕為司諫,改拾遺為正言,并置諫院,作左右諫議大夫為長官,司諫、正言為其所屬。 遼以后,諫官名存實亡,或名實俱亡。
- 諫
- 官
“諫官”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jiàn guān]
- 漢字注音:
- ㄐㄧㄢˋ ㄍㄨㄢ
- 簡繁字形:
- 諫官
- 是否常用:
- 否
“諫官”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諫官 jiànguān
[imperial censors] 古時專規勸天子改正過失的官
魯公為諫官。—— 宋· 司馬光《訓儉示康》
辭典解釋
諫官 jiàn guān ㄐㄧㄢˋ ㄍㄨㄢ 職官名。專司諫諍之職的官吏。如御史、諫議大夫等。
網絡解釋
諫官
中國古代官職之一,是對君主的過失直言規勸并使其改正的官吏。
諫官的設置比監官早。春秋初年齊桓公設大諫,為諫官設置之始。晉國的中大夫、趙國的左右司過、楚國的左徒,都屬于諫官性質。
秦漢時有諫官之設,但是沒有專門的諫官機構。漢代置光祿大夫、太中大夫、諫大夫、中散大夫、議郎等官職,都屬光祿勛,掌議論,侍從皇帝,顧問應付。東漢侍中、中常侍成為正式官稱,屬少府。
隋朝改侍中為納言,武則天時增置左、右拾遺與左右補闕。
宋改補闕為司諫,改拾遺為正言,并置諫院,作左右諫議大夫為長官,司諫、正言為其所屬。
遼以后,諫官名存實亡,或名實俱亡。
“諫官”的單字解釋
【諫】:同“諫”。
【官】:1.政府機關或軍隊中經過任命的、一定等級以上的公職人員:官員。武官。做官。外交官。2.指屬于政府的或公家的:官辦。官費。3.公共的;公用的:官道。官廁所。4.姓。5.器官:五官。感官。
“諫官”的相關詞語
* 諫官的讀音是:jiàn guān,諫官的意思:諫官 中國古代官職之一,是對君主的過失直言規勸并使其改正的官吏。 諫官的設置比監官早。春秋初年齊桓公設大諫,為諫官設置之始。晉國的中大夫、趙國的左右司過、楚國的左徒,都屬于諫官性質。 秦漢時有諫官之設,但是沒有專門的諫官機構。漢代置光祿大夫、太中大夫、諫大夫、中散大夫、議郎等官職,都屬光祿勛,掌議論,侍從皇帝,顧問應付。東漢侍中、中常侍成為正式官稱,屬少府。 隋朝改侍中為納言,武則天時增置左、右拾遺與左右補闕。 宋改補闕為司諫,改拾遺為正言,并置諫院,作左右諫議大夫為長官,司諫、正言為其所屬。 遼以后,諫官名存實亡,或名實俱亡。
基本解釋
諫官 jiànguān
[imperial censors] 古時專規勸天子改正過失的官
魯公為諫官。—— 宋· 司馬光《訓儉示康》
辭典解釋
諫官 jiàn guān ㄐㄧㄢˋ ㄍㄨㄢ職官名。專司諫諍之職的官吏。如御史、諫議大夫等。
諫官
中國古代官職之一,是對君主的過失直言規勸并使其改正的官吏。諫官的設置比監官早。春秋初年齊桓公設大諫,為諫官設置之始。晉國的中大夫、趙國的左右司過、楚國的左徒,都屬于諫官性質。
秦漢時有諫官之設,但是沒有專門的諫官機構。漢代置光祿大夫、太中大夫、諫大夫、中散大夫、議郎等官職,都屬光祿勛,掌議論,侍從皇帝,顧問應付。東漢侍中、中常侍成為正式官稱,屬少府。
隋朝改侍中為納言,武則天時增置左、右拾遺與左右補闕。
宋改補闕為司諫,改拾遺為正言,并置諫院,作左右諫議大夫為長官,司諫、正言為其所屬。
遼以后,諫官名存實亡,或名實俱亡。
【諫】:同“諫”。
【官】:1.政府機關或軍隊中經過任命的、一定等級以上的公職人員:官員。武官。做官。外交官。2.指屬于政府的或公家的:官辦。官費。3.公共的;公用的:官道。官廁所。4.姓。5.器官:五官。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