詔書的讀音 詔書的意思
詔書 詔書(zhào shū)是皇帝布告天下臣民的文書。在周代,君臣上下都可以用詔字。秦王政統一六國,建立君主制的國家后,自以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號稱皇帝,自稱曰朕。并改命為制,令為詔,從此詔書便成為皇帝布告臣民的專用文書。漢承秦制,唐、宋廢止不用,元代又恢復使用。明代用詔書宣布重大政令或訓誡臣工。
- 詔
- 書
“詔書”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zhào shū]
- 漢字注音:
- ㄓㄠˋ ㄕㄨ
- 簡繁字形:
- 詔書
- 是否常用:
- 是
“詔書”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詔書 zhàoshū
[imperial decree; imperial edict] 皇帝布告臣民的文書
衣帶詔書
辭典解釋
詔書 zhào shū ㄓㄠˋ ㄕㄨ 皇帝通告臣民的文書。
《文選.李密.陳情表》:「詔書特下,拜臣郎中。」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詔策》:「漢初定儀則,則命有四品:一曰策書,二曰制書,三曰詔書,四曰戒敕。」
近義詞
圣旨
網絡解釋
詔書
詔書(zhào shū)是皇帝布告天下臣民的文書。在周代,君臣上下都可以用詔字。秦王政統一六國,建立君主制的國家后,自以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號稱皇帝,自稱曰朕。并改命為制,令為詔,從此詔書便成為皇帝布告臣民的專用文書。漢承秦制,唐、宋廢止不用,元代又恢復使用。明代用詔書宣布重大政令或訓誡臣工。
“詔書”的單字解釋
【詔】:1.告訴。2.詔書,古代皇帝頒發的命令。
【書】:1.寫字;記錄;書寫:書法。大書特書。振筆直書。2.字體:楷書。隸書。3.裝訂成冊的著作:一本書。一部書。一套書。叢書。新書。古書。書店。4.書信:家書。書札。5.文件:證書。保證書。說明書。挑戰書。白皮書。6.姓。
“詔書”的近義詞
“詔書”的相關成語
“詔書”的相關詞語
“詔書”造句
但這樣的荒唐論調被一道詔書給廢止了,頒布這道詔書的正是一言九鼎的西奧多.羅斯福。
承驚覺,不見詔書,魂不附體,手腳慌亂。
詔書是以皇帝名義發布指令的專用文書.
1901年,清政府迫于形勢頒布興學詔書,提出興學育才為急需之務。
另一詔書,通知護守王家園林的阿撒夫,令他給我木料,為做圣殿堡壘的門戶、城墻和我要住的房舍之用。
皇帝在這兒處理政務:頒布詔書,接見朝臣.
如同喪家之犬的溥儀也隨之神情沮喪地宣讀了退位主詔書.
艾被詔書,即遣強兵,束身就縛,不敢顧望,誠自知奉見先帝,必無當死之理也。
既然天子已下詔書,承認劉璟為荊州牧,那我們再聯合其他兩家打江夏,就變得出師無名,請子布勸勉百官,讓他們顧全大局。
詔書中所稱蜀漢二主,三分鼎立之權,任囂、尉佗之謀,實在讓人感到痛心。
* 詔書的讀音是:zhào shū,詔書的意思:詔書 詔書(zhào shū)是皇帝布告天下臣民的文書。在周代,君臣上下都可以用詔字。秦王政統一六國,建立君主制的國家后,自以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號稱皇帝,自稱曰朕。并改命為制,令為詔,從此詔書便成為皇帝布告臣民的專用文書。漢承秦制,唐、宋廢止不用,元代又恢復使用。明代用詔書宣布重大政令或訓誡臣工。
基本解釋
詔書 zhàoshū
[imperial decree; imperial edict] 皇帝布告臣民的文書
衣帶詔書
辭典解釋
詔書 zhào shū ㄓㄠˋ ㄕㄨ皇帝通告臣民的文書。
《文選.李密.陳情表》:「詔書特下,拜臣郎中。」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詔策》:「漢初定儀則,則命有四品:一曰策書,二曰制書,三曰詔書,四曰戒敕。」
近義詞
圣旨詔書
詔書(zhào shū)是皇帝布告天下臣民的文書。在周代,君臣上下都可以用詔字。秦王政統一六國,建立君主制的國家后,自以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號稱皇帝,自稱曰朕。并改命為制,令為詔,從此詔書便成為皇帝布告臣民的專用文書。漢承秦制,唐、宋廢止不用,元代又恢復使用。明代用詔書宣布重大政令或訓誡臣工。
【詔】:1.告訴。2.詔書,古代皇帝頒發的命令。
【書】:1.寫字;記錄;書寫:書法。大書特書。振筆直書。2.字體:楷書。隸書。3.裝訂成冊的著作:一本書。一部書。一套書。叢書。新書。古書。書店。4.書信:家書。書札。5.文件:證書。保證書。說明書。挑戰書。白皮書。6.姓。
但這樣的荒唐論調被一道詔書給廢止了,頒布這道詔書的正是一言九鼎的西奧多.羅斯福。
承驚覺,不見詔書,魂不附體,手腳慌亂。
詔書是以皇帝名義發布指令的專用文書.
1901年,清政府迫于形勢頒布興學詔書,提出興學育才為急需之務。
另一詔書,通知護守王家園林的阿撒夫,令他給我木料,為做圣殿堡壘的門戶、城墻和我要住的房舍之用。
皇帝在這兒處理政務:頒布詔書,接見朝臣.
如同喪家之犬的溥儀也隨之神情沮喪地宣讀了退位主詔書.
艾被詔書,即遣強兵,束身就縛,不敢顧望,誠自知奉見先帝,必無當死之理也。
既然天子已下詔書,承認劉璟為荊州牧,那我們再聯合其他兩家打江夏,就變得出師無名,請子布勸勉百官,讓他們顧全大局。
詔書中所稱蜀漢二主,三分鼎立之權,任囂、尉佗之謀,實在讓人感到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