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鳧楚乙的讀音 越鳧楚乙的意思
【解釋】同一只飛鴻,有人以為野鴨,有人以為燕子。比喻由于主觀片面,對于事物認識不清而判斷錯誤。【出處】《南史·顧歡傳》:“昔有鴻飛天首,積遠難亮,越人以為鳧,楚人以為乙,人自楚越,鴻常一耳。”【語法】聯合式;作賓語、定語;含貶義
- 越
- 鳧
- 楚
- 乙
“越鳧楚乙”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yuè fú chǔ yǐ]
- 漢字注音:
- ㄩㄝˋ ㄈㄨˊ ㄔㄨˇ ㄧˇ
- 簡繁字形:
- 越鳧楚乙
- 是否常用:
- 否
“越鳧楚乙”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1.南朝齊張融《門論》:"昔有鴻飛天道,積遠難亮。越人以為鳧,楚人以為乙。人自楚越耳,鴻常一鴻乎?"謂同一飛鴻,越人以為野鴨,楚人以為燕子。后遂以"越鳧楚乙"比喻認識不清,判斷錯誤而各執一詞。乙,燕子。 辭典解釋
越鳧楚乙 yuè fú chǔ yǐ ㄩㄝˋ ㄈㄨˊ ㄔㄨˇ ㄧˇ 鳧,野鴨。乙,通「鳦」,一種燕。越鳧楚乙指有一只鴻鳥飛在高空,越人以為是野鴨,楚人以為是燕。語本《南史.卷七五.隱逸傳上.顧歡傳》:「昔有鴻飛天首,積遠難亮,越人以為鳧,楚人以為乙。」后用以比喻人蔽于主觀,對事情的真象認識不明而作出錯誤的判斷。
網絡解釋
【解釋】同一只飛鴻,有人以為野鴨,有人以為燕子。比喻由于主觀片面,對于事物認識不清而判斷錯誤。
【出處】《南史·顧歡傳》:“昔有鴻飛天首,積遠難亮,越人以為鳧,楚人以為乙,人自楚越,鴻常一耳。”
【語法】聯合式;作賓語、定語;含貶義
“越鳧楚乙”的單字解釋
【越】:1.跨過(阻礙);跳過:越墻。翻山越嶺。2.不按照一般的次序;超出(范圍):越級。越權。3.(聲音、情感)昂揚:激越。聲音清越。4.搶奪:殺人越貨。5.“越來越…”表示程度隨著時間發展:天氣越來越熱了。6.周朝國名,原來在今浙江東部,后來擴展到江蘇、山東。7.指浙江東部。8.姓。
【鳧】:同“鳧”。
【楚】:1.古書上指牡荊。落葉灌木。開青色或紫色的穗狀小花,鮮葉供藥用。2.痛苦:苦楚。3.清晰;整齊:清楚。衣冠楚楚。4.周朝國名(?—前223)戰國七雄之一。在今湖南、湖北一帶。為秦所滅。5.朝代名。十國之一(907—951)。馬殷建立。建都長沙,后為南唐所滅。
【乙】:1.天干的第二位。見〖干支〗。2.(Yǐ)姓。3.我國民族音樂音階上的一級,樂譜上用作記音符號,相當于簡譜的“7”。見〖工尺〗。4.畫“乙”字形狀的記號,從前讀書寫字時常常用到,例如讀書讀到一個地方暫時停止,在上面畫個“ㄥ”形的記號,或是寫字有顛倒、遺漏,用曲折的線勾過來或把補寫的字勾進去,都叫做“乙”。古書沒有標點,到一段終了而下無空格時,有時也畫個“ㄥ”形記號,表示第二行起是另一段。
“越鳧楚乙”的相關詞語
* 越鳧楚乙的讀音是:yuè fú chǔ yǐ,越鳧楚乙的意思:【解釋】同一只飛鴻,有人以為野鴨,有人以為燕子。比喻由于主觀片面,對于事物認識不清而判斷錯誤。【出處】《南史·顧歡傳》:“昔有鴻飛天首,積遠難亮,越人以為鳧,楚人以為乙,人自楚越,鴻常一耳。”【語法】聯合式;作賓語、定語;含貶義
基本解釋
1.南朝齊張融《門論》:"昔有鴻飛天道,積遠難亮。越人以為鳧,楚人以為乙。人自楚越耳,鴻常一鴻乎?"謂同一飛鴻,越人以為野鴨,楚人以為燕子。后遂以"越鳧楚乙"比喻認識不清,判斷錯誤而各執一詞。乙,燕子。辭典解釋
越鳧楚乙 yuè fú chǔ yǐ ㄩㄝˋ ㄈㄨˊ ㄔㄨˇ ㄧˇ鳧,野鴨。乙,通「鳦」,一種燕。越鳧楚乙指有一只鴻鳥飛在高空,越人以為是野鴨,楚人以為是燕。語本《南史.卷七五.隱逸傳上.顧歡傳》:「昔有鴻飛天首,積遠難亮,越人以為鳧,楚人以為乙。」后用以比喻人蔽于主觀,對事情的真象認識不明而作出錯誤的判斷。
【解釋】同一只飛鴻,有人以為野鴨,有人以為燕子。比喻由于主觀片面,對于事物認識不清而判斷錯誤。
【出處】《南史·顧歡傳》:“昔有鴻飛天首,積遠難亮,越人以為鳧,楚人以為乙,人自楚越,鴻常一耳。”
【語法】聯合式;作賓語、定語;含貶義
【越】:1.跨過(阻礙);跳過:越墻。翻山越嶺。2.不按照一般的次序;超出(范圍):越級。越權。3.(聲音、情感)昂揚:激越。聲音清越。4.搶奪:殺人越貨。5.“越來越…”表示程度隨著時間發展:天氣越來越熱了。6.周朝國名,原來在今浙江東部,后來擴展到江蘇、山東。7.指浙江東部。8.姓。
【鳧】:同“鳧”。
【楚】:1.古書上指牡荊。落葉灌木。開青色或紫色的穗狀小花,鮮葉供藥用。2.痛苦:苦楚。3.清晰;整齊:清楚。衣冠楚楚。4.周朝國名(?—前223)戰國七雄之一。在今湖南、湖北一帶。為秦所滅。5.朝代名。十國之一(907—951)。馬殷建立。建都長沙,后為南唐所滅。
【乙】:1.天干的第二位。見〖干支〗。2.(Yǐ)姓。3.我國民族音樂音階上的一級,樂譜上用作記音符號,相當于簡譜的“7”。見〖工尺〗。4.畫“乙”字形狀的記號,從前讀書寫字時常常用到,例如讀書讀到一個地方暫時停止,在上面畫個“ㄥ”形的記號,或是寫字有顛倒、遺漏,用曲折的線勾過來或把補寫的字勾進去,都叫做“乙”。古書沒有標點,到一段終了而下無空格時,有時也畫個“ㄥ”形記號,表示第二行起是另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