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聽的讀音 過聽的意思
過聽 1).錯誤地聽取。《戰國策·燕策二》:“將軍過聽,以與寡人有郄,遂捐燕而歸趙 。”《漢書·哀帝紀》:“朕過聽賀良等言,冀為海內獲福,卒亡嘉應。” 顏師古 注:“過,誤也。”《三國演義》第一○一回:“朕因過聽宦官之言,一時召回丞相。今日茅塞方開,悔之不及矣。”明 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一回:“王誤信人言,囚系尊公,今有群臣保舉,稱君家三世忠臣,王內惄過聽,外愧諸侯之恥,反拜尊公為相國,封二子為侯,尚賜鴻都侯,員賜蓋侯。尊公久系初釋,思見二子,故復作手書,遺某奉迎。必須早早就駕,以慰尊公之望。”
- 過
- 聽
“過聽”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guò tīng]
- 漢字注音:
- ㄍㄨㄛˋ ㄊㄧㄥ
- 簡繁字形:
- 過聽
- 是否常用:
- 否
“過聽”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1.錯誤地聽取。 2.用作謙詞。 辭典解釋
過聽 guò tīng ㄍㄨㄛˋ ㄊㄧㄥ 誤聽、誤信。
《戰國策.燕策二》:「將軍過聽,以與寡人有隙,遂捐燕而歸趙。」
《三國演義.第一○一回》:「朕因過聽宦官之言,一時召回丞相。」
網絡解釋
過聽
1).錯誤地聽取。《戰國策·燕策二》:“將軍過聽,以與寡人有郄,遂捐燕而歸趙 。”《漢書·哀帝紀》:“朕過聽賀良等言,冀為海內獲福,卒亡嘉應。” 顏師古 注:“過,誤也。”《三國演義》第一○一回:“朕因過聽宦官之言,一時召回丞相。今日茅塞方開,悔之不及矣。”明 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一回:“王誤信人言,囚系尊公,今有群臣保舉,稱君家三世忠臣,王內惄過聽,外愧諸侯之恥,反拜尊公為相國,封二子為侯,尚賜鴻都侯,員賜蓋侯。尊公久系初釋,思見二子,故復作手書,遺某奉迎。必須早早就駕,以慰尊公之望。”
“過聽”的單字解釋
【過】:1.經過。2.渡過。3.過去。4.婉詞。過世;去世。5.傳遞。6.幫助咽下;和著吃。7.沖刷,漂洗。8.超過,超越。9.過分;太甚。10.極;非常。11.來訪;前往拜訪。12.交往,相處。13.交談。14.到達;前往。15.過失;錯誤。16.失去。17.怪罪,責難。18.轉移。19.傳染。20.度過;過活。21.繼入、贅入或嫁入。參見“過房”、“過門”。22.方言。指母豬生小豬。23.方言。緣故。24.量詞。遍,次。25.用在動詞加“不”或“得”的後面,表示勝過或通過的意思。26.用在動詞後,表示完畢。27.用在動詞後,表示某種行為或變化曾經發生,但並未繼續到現在。
【聽】:同“聽”。
“過聽”的相關詞語
* 過聽的讀音是:guò tīng,過聽的意思:過聽 1).錯誤地聽取。《戰國策·燕策二》:“將軍過聽,以與寡人有郄,遂捐燕而歸趙 。”《漢書·哀帝紀》:“朕過聽賀良等言,冀為海內獲福,卒亡嘉應。” 顏師古 注:“過,誤也。”《三國演義》第一○一回:“朕因過聽宦官之言,一時召回丞相。今日茅塞方開,悔之不及矣。”明 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一回:“王誤信人言,囚系尊公,今有群臣保舉,稱君家三世忠臣,王內惄過聽,外愧諸侯之恥,反拜尊公為相國,封二子為侯,尚賜鴻都侯,員賜蓋侯。尊公久系初釋,思見二子,故復作手書,遺某奉迎。必須早早就駕,以慰尊公之望。”
基本解釋
1.錯誤地聽取。 2.用作謙詞。辭典解釋
過聽 guò tīng ㄍㄨㄛˋ ㄊㄧㄥ誤聽、誤信。
《戰國策.燕策二》:「將軍過聽,以與寡人有隙,遂捐燕而歸趙。」
《三國演義.第一○一回》:「朕因過聽宦官之言,一時召回丞相。」
過聽
1).錯誤地聽取。《戰國策·燕策二》:“將軍過聽,以與寡人有郄,遂捐燕而歸趙 。”《漢書·哀帝紀》:“朕過聽賀良等言,冀為海內獲福,卒亡嘉應。” 顏師古 注:“過,誤也。”《三國演義》第一○一回:“朕因過聽宦官之言,一時召回丞相。今日茅塞方開,悔之不及矣。”明 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一回:“王誤信人言,囚系尊公,今有群臣保舉,稱君家三世忠臣,王內惄過聽,外愧諸侯之恥,反拜尊公為相國,封二子為侯,尚賜鴻都侯,員賜蓋侯。尊公久系初釋,思見二子,故復作手書,遺某奉迎。必須早早就駕,以慰尊公之望。”【過】:1.經過。2.渡過。3.過去。4.婉詞。過世;去世。5.傳遞。6.幫助咽下;和著吃。7.沖刷,漂洗。8.超過,超越。9.過分;太甚。10.極;非常。11.來訪;前往拜訪。12.交往,相處。13.交談。14.到達;前往。15.過失;錯誤。16.失去。17.怪罪,責難。18.轉移。19.傳染。20.度過;過活。21.繼入、贅入或嫁入。參見“過房”、“過門”。22.方言。指母豬生小豬。23.方言。緣故。24.量詞。遍,次。25.用在動詞加“不”或“得”的後面,表示勝過或通過的意思。26.用在動詞後,表示完畢。27.用在動詞後,表示某種行為或變化曾經發生,但並未繼續到現在。
【聽】:同“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