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冒的讀音 郁冒的意思
郁冒 郁冒,證名。 ①昏冒神志不清的病證。《素問·至真要大論》:“郁冒不知人者,寒熱之氣亂于上也。”《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醫學入門》卷四:“郁乃氣不舒,冒乃神不清,俗謂之昏迷也。經曰:諸虛乘寒則為厥。郁冒不仁,言寒氣乘虛中人,如物蒙罩其首,恍惚不省人事,比之眩昏更重。” ②指血厥。《普濟本事方》卷七:“郁冒,亦名血厥。”參見厥證,郁厥、血厥條。
- 郁
- 冒
“郁冒”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yù mào]
- 漢字注音:
- ㄩˋ ㄇㄠˋ
- 簡繁字形:
- 鬱冒
- 是否常用:
- 否
“郁冒”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郁悶。中醫指頭暈目眩或昏迷的癥狀。
網絡解釋
郁冒
郁冒,證名。
①昏冒神志不清的病證。《素問·至真要大論》:“郁冒不知人者,寒熱之氣亂于上也。”《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醫學入門》卷四:“郁乃氣不舒,冒乃神不清,俗謂之昏迷也。經曰:諸虛乘寒則為厥。郁冒不仁,言寒氣乘虛中人,如物蒙罩其首,恍惚不省人事,比之眩昏更重。”
②指血厥。《普濟本事方》卷七:“郁冒,亦名血厥。”參見厥證,郁厥、血厥條。
“郁冒”的單字解釋
【郁】:1.香氣濃厚:馥郁。郁烈。2.姓。3.(草木)茂盛:蔥郁。4.(憂愁、氣憤等)在心里積聚:憂郁。抑郁。郁悶。
【冒】:[mào]1.透出;往上升:冒汗。冒煙。冒火苗子。2.頂著;不顧(危險、惡劣環境等):冒雨。冒險。3.魯莽;輕率:冒失。冒昧。4.假充:冒名。冒牌。[mò]〔冒頓〕(?—前174)秦漢時匈奴族首領。公元前209年殺父自立為單于。先后打敗了東胡、月支、丁零、樓煩、白羊,并進占秦的河套地區,把勢力發展到長城以南。他加強內部組織,建立軍政制度,發展草原經濟,勢力十分強大。公元前201年,南下攻至晉陽(今山西太原)。次年漢高祖率軍迎戰,被圍七天七夜。以后漢對其采取和親政策,但仍常南侵。頓(dú)。
“郁冒”的相關詞語
* 郁冒的讀音是:yù mào,郁冒的意思:郁冒 郁冒,證名。 ①昏冒神志不清的病證。《素問·至真要大論》:“郁冒不知人者,寒熱之氣亂于上也。”《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醫學入門》卷四:“郁乃氣不舒,冒乃神不清,俗謂之昏迷也。經曰:諸虛乘寒則為厥。郁冒不仁,言寒氣乘虛中人,如物蒙罩其首,恍惚不省人事,比之眩昏更重。” ②指血厥。《普濟本事方》卷七:“郁冒,亦名血厥。”參見厥證,郁厥、血厥條。
基本解釋
郁悶。中醫指頭暈目眩或昏迷的癥狀。郁冒
郁冒,證名。①昏冒神志不清的病證。《素問·至真要大論》:“郁冒不知人者,寒熱之氣亂于上也。”《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醫學入門》卷四:“郁乃氣不舒,冒乃神不清,俗謂之昏迷也。經曰:諸虛乘寒則為厥。郁冒不仁,言寒氣乘虛中人,如物蒙罩其首,恍惚不省人事,比之眩昏更重。”
②指血厥。《普濟本事方》卷七:“郁冒,亦名血厥。”參見厥證,郁厥、血厥條。
【郁】:1.香氣濃厚:馥郁。郁烈。2.姓。3.(草木)茂盛:蔥郁。4.(憂愁、氣憤等)在心里積聚:憂郁。抑郁。郁悶。
【冒】:[mào]1.透出;往上升:冒汗。冒煙。冒火苗子。2.頂著;不顧(危險、惡劣環境等):冒雨。冒險。3.魯莽;輕率:冒失。冒昧。4.假充:冒名。冒牌。[mò]〔冒頓〕(?—前174)秦漢時匈奴族首領。公元前209年殺父自立為單于。先后打敗了東胡、月支、丁零、樓煩、白羊,并進占秦的河套地區,把勢力發展到長城以南。他加強內部組織,建立軍政制度,發展草原經濟,勢力十分強大。公元前201年,南下攻至晉陽(今山西太原)。次年漢高祖率軍迎戰,被圍七天七夜。以后漢對其采取和親政策,但仍常南侵。頓(d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