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午的讀音 重午的意思
重午 重午,漢語詞語,意思是端午,五月初五,故曰重午,讀音為chóng wǔ,出自《王鎡集》。
- 重
- 午
“重午”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chóng wǔ]
- 漢字注音:
- ㄔㄨㄥˊ ㄨˇ
- 簡繁字形:
- 是否常用:
- 是
“重午”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重午 chóngwǔ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舊時稱端午。也作“重五”
辭典解釋
重午 chóng wǔ ㄔㄨㄥˊ ㄨˇ 陰歷五月五日。參見「端五」條。
英語 Dragon Boat Festival (5th day of 5th lunar month)?
網絡解釋
重午
重午,漢語詞語,意思是端午,五月初五,故曰重午,讀音為chóng wǔ,出自《王鎡集》。
“重午”的單字解釋
【重】:[zhòng]1.重量;分量:舉重。這條魚有幾斤重?2.重量大;比重大(跟“輕”相對):體積相等時,鐵比木頭重。工作很重。腳步很重。話說得太重了。3.程度深:情意重。病勢很重。重傷。4.重要:重地。重任。5.重視:敬重。尊重。看重。器重。為人所重。重男輕女是錯誤的。6.不輕率:自重。慎重。持重。7.姓。[chóng]1.重復:重出。書買重了。2.重新;再:重逢。舊地重游。重寫一遍。3.層:云山萬重。突破一重又一重的困難。4.使重疊在一起;摞:把兩領席重在一起。5.姓。
【午】:1.地支的第七位。2.午時,舊式記時法,相當于十一點到十三點。3.日中的時候(十二點)。
“重午”的相關詞語
“重午”造句
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據傳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羅江殉國的日子。
炎夏到,養生忙,晨起床,多散步,調精神,心舒暢,重午睡,蓋薄被,巧運動,早晚宜,食清淡,荷葉粥,常補液,西瓜梨,勿貪涼,忌生冷。愿安康!
為了紀念屈原,我們有在重午劃龍舟的習俗.
正月一日,必拜天,重午亦然,此亦久住燕地,襲金人遺制,飲宴為樂也。
遼朝節氣性和季節性的節日有立春、重午、夏至、中秋節、歲除等。
昨得寄來書,相逢在重午!彼有離兮終相契合,我相失兮憑誰重睹?秋風颯颯,流黃影搖。
天中令節日逢重午保艾思君子辰振逢地臘。
端午節始于春秋戰國,又稱“端陽節”、“重午節”、“浴蘭節”、“蒲節”、“女兒節”等。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的重要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浴蘭節”“蒲節”“女兒節”等。
* 重午的讀音是:chóng wǔ,重午的意思:重午 重午,漢語詞語,意思是端午,五月初五,故曰重午,讀音為chóng wǔ,出自《王鎡集》。
基本解釋
重午 chóngwǔ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舊時稱端午。也作“重五”
辭典解釋
重午 chóng wǔ ㄔㄨㄥˊ ㄨˇ陰歷五月五日。參見「端五」條。
英語 Dragon Boat Festival (5th day of 5th lunar month)?
重午
重午,漢語詞語,意思是端午,五月初五,故曰重午,讀音為chóng wǔ,出自《王鎡集》。
【重】:[zhòng]1.重量;分量:舉重。這條魚有幾斤重?2.重量大;比重大(跟“輕”相對):體積相等時,鐵比木頭重。工作很重。腳步很重。話說得太重了。3.程度深:情意重。病勢很重。重傷。4.重要:重地。重任。5.重視:敬重。尊重。看重。器重。為人所重。重男輕女是錯誤的。6.不輕率:自重。慎重。持重。7.姓。[chóng]1.重復:重出。書買重了。2.重新;再:重逢。舊地重游。重寫一遍。3.層:云山萬重。突破一重又一重的困難。4.使重疊在一起;摞:把兩領席重在一起。5.姓。
【午】:1.地支的第七位。2.午時,舊式記時法,相當于十一點到十三點。3.日中的時候(十二點)。
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據傳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羅江殉國的日子。
炎夏到,養生忙,晨起床,多散步,調精神,心舒暢,重午睡,蓋薄被,巧運動,早晚宜,食清淡,荷葉粥,常補液,西瓜梨,勿貪涼,忌生冷。愿安康!
為了紀念屈原,我們有在重午劃龍舟的習俗.
正月一日,必拜天,重午亦然,此亦久住燕地,襲金人遺制,飲宴為樂也。
遼朝節氣性和季節性的節日有立春、重午、夏至、中秋節、歲除等。
昨得寄來書,相逢在重午!彼有離兮終相契合,我相失兮憑誰重睹?秋風颯颯,流黃影搖。
天中令節日逢重午保艾思君子辰振逢地臘。
端午節始于春秋戰國,又稱“端陽節”、“重午節”、“浴蘭節”、“蒲節”、“女兒節”等。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的重要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浴蘭節”“蒲節”“女兒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