铓鑼的讀音 铓鑼的意思
铓鑼 铓鑼、铓又稱冬鑼。因鑼臍突起呈乳狀(半球形),而又有乳鑼、奶鑼、包包鑼之稱。 是傣、景 頗、佤、阿昌、哈尼、德昂、布朗、拉祜、傈僳、獨龍、基諾、怒、彝、納西、回、布依、 土家、壯、苗、毛南、漢等族和克木人常用的敲擊體鳴樂器。景頗族稱崩,佤族稱羅碰、格 龍孟,德昂 族稱孟、鞏蒙,獨龍族稱籠、冬等等。
- 铓
- 鑼
“铓鑼”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máng luó]
- 漢字注音:
- ㄇㄤˊ ㄌㄨㄛˊ
- 簡繁字形:
- 鋩鑼
- 是否常用:
- 否
“铓鑼”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我國云南少數民族的一種打擊樂器。 辭典解釋
铓鑼 máng luó ㄇㄤˊ ㄌㄨㄛˊ 樂器名。一種云南、廣西等地民族的打擊樂器,用特制的響銅鑄成,面圓體厚,直徑二十至三十厘米。演奏時左手提鑼,右手執槌,音色渾厚洪亮。
網絡解釋
铓鑼
铓鑼、铓又稱冬鑼。因鑼臍突起呈乳狀(半球形),而又有乳鑼、奶鑼、包包鑼之稱。 是傣、景 頗、佤、阿昌、哈尼、德昂、布朗、拉祜、傈僳、獨龍、基諾、怒、彝、納西、回、布依、 土家、壯、苗、毛南、漢等族和克木人常用的敲擊體鳴樂器。景頗族稱崩,佤族稱羅碰、格 龍孟,德昂 族稱孟、鞏蒙,獨龍族稱籠、冬等等。
“铓鑼”的單字解釋
【铓】:1.刀劍等的尖端;光芒。2.流行于云南省傣族和景頗族地區的一種民間敲擊樂器。用銅制成。
【鑼】:擊樂器。銅制,似盤。一般有提手,用槌擊奏。形制多樣,如大鑼、小鑼、堂鑼、云鑼等。常用于吹打樂及戲曲、歌舞伴奏。
“铓鑼”的相關詞語
* 铓鑼的讀音是:máng luó,铓鑼的意思:铓鑼 铓鑼、铓又稱冬鑼。因鑼臍突起呈乳狀(半球形),而又有乳鑼、奶鑼、包包鑼之稱。 是傣、景 頗、佤、阿昌、哈尼、德昂、布朗、拉祜、傈僳、獨龍、基諾、怒、彝、納西、回、布依、 土家、壯、苗、毛南、漢等族和克木人常用的敲擊體鳴樂器。景頗族稱崩,佤族稱羅碰、格 龍孟,德昂 族稱孟、鞏蒙,獨龍族稱籠、冬等等。
基本解釋
我國云南少數民族的一種打擊樂器。辭典解釋
铓鑼 máng luó ㄇㄤˊ ㄌㄨㄛˊ樂器名。一種云南、廣西等地民族的打擊樂器,用特制的響銅鑄成,面圓體厚,直徑二十至三十厘米。演奏時左手提鑼,右手執槌,音色渾厚洪亮。
铓鑼
铓鑼、铓又稱冬鑼。因鑼臍突起呈乳狀(半球形),而又有乳鑼、奶鑼、包包鑼之稱。 是傣、景 頗、佤、阿昌、哈尼、德昂、布朗、拉祜、傈僳、獨龍、基諾、怒、彝、納西、回、布依、 土家、壯、苗、毛南、漢等族和克木人常用的敲擊體鳴樂器。景頗族稱崩,佤族稱羅碰、格 龍孟,德昂 族稱孟、鞏蒙,獨龍族稱籠、冬等等。【铓】:1.刀劍等的尖端;光芒。2.流行于云南省傣族和景頗族地區的一種民間敲擊樂器。用銅制成。
【鑼】:擊樂器。銅制,似盤。一般有提手,用槌擊奏。形制多樣,如大鑼、小鑼、堂鑼、云鑼等。常用于吹打樂及戲曲、歌舞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