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對的讀音 隆中對的意思
隆中對 (文學作品)《隆中對》選自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中國東漢末年,劉備三顧茅廬去襄陽隆中拜訪諸葛亮時的談話內容(促成三國鼎立的戰略決策)。 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建議下,三次到襄陽隆中拜訪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見。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 諸葛亮在登上政治舞臺之初,就以《隆中對》的方式為劉備描述出一個戰略遠景。這一千古名篇,許多人能夠倒背如流,在中國古代的戰略思想中,隆中對具有典范價值。此篇文章入選初中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級(上冊)。
- 隆
- 中
- 對
“隆中對”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lóng zhōng duì]
- 漢字注音:
- ㄌㄨㄥˊ ㄓㄨㄥ ㄉㄨㄟˋ
- 簡繁字形:
- 隆中對
- 是否常用:
- 否
“隆中對”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1.東漢末﹐諸葛亮隱居隆中。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劉備三次往訪﹐詢以治世大計。諸葛亮分析天下形勢﹐提出占據荊益兩州﹐安撫西南各族﹐聯合孫權﹐整頓內政﹐俟機從荊益兩路北伐曹操的策略﹐以圖統一中國﹐恢復劉家帝業﹐史稱"隆中對"。 辭典解釋
隆中對 lóng zhōng duì ㄌㄨㄥˊ ㄓㄨㄥ ㄉㄨㄟˋ 東漢末諸葛亮隱居隆中,劉備曾三顧茅廬,諸葛亮提出占領荊、益二州,聯合孫權,整頓西南各族等策略,史稱為「隆中對」。
網絡解釋
隆中對 (文學作品)
《隆中對》選自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中國東漢末年,劉備三顧茅廬去襄陽隆中拜訪諸葛亮時的談話內容(促成三國鼎立的戰略決策)。
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建議下,三次到襄陽隆中拜訪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見。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
諸葛亮在登上政治舞臺之初,就以《隆中對》的方式為劉備描述出一個戰略遠景。這一千古名篇,許多人能夠倒背如流,在中國古代的戰略思想中,隆中對具有典范價值。此篇文章入選初中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級(上冊)。
“隆中對”的單字解釋
【隆】:[lóng]1.盛大:隆重。2.興盛:興隆。3.深厚;程度深:隆情厚誼。隆冬。4.凸起:隆起。[lōng]見"黑咕隆咚"、“轟隆”
【中】:[zhōng]1.方位詞。跟四周的距離相等;中心:中央。華中。居中。2.指中國:中文。古今中外。3.方位詞。范圍內;內部:家中。水中。山中。心中。隊伍中。4.位置在兩端之間的:中指。中鋒。中年。中秋。中途。5.等級在兩端之間的:中農。中學。中型。中等。6.不偏不倚:中庸。適中。7.中人:作中。8.適于;合于:中用。中看。中聽。9.成;行;好:中不中?。這辦法中。飯這就中了。10.姓。[zhòng]1.正對上;恰好合上:中選。猜中了。三槍都打中了目標。2.受到;遭受:中毒。中暑。胳膊上中了一槍。
【對】:1.回答:對答如流。2.向著;朝著:槍口對準敵人。3.對抗;敵對:對手。針鋒相對。4.對待。例:對事不對人。5.正確;正常;相合:這話很對。神色不對。數目不對,還差一些。6.把兩個東西放在一起比較,看是否相符合:校對。對表。7.使兩個東西接觸或配合:把破鏡片對到一起。對榫。8.投合;適合:倆人很對脾氣。對心思。9.成雙的:對聯。10.攙入(多指液體):對水。11.?介詞。1.與“對于”用法基本相同,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對你的建議,他很重視。2.對待:小王對他有意見。3.朝;向:對人民負責。
“隆中對”的相關詞語
* 隆中對的讀音是:lóng zhōng duì,隆中對的意思:隆中對 (文學作品)《隆中對》選自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中國東漢末年,劉備三顧茅廬去襄陽隆中拜訪諸葛亮時的談話內容(促成三國鼎立的戰略決策)。 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建議下,三次到襄陽隆中拜訪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見。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 諸葛亮在登上政治舞臺之初,就以《隆中對》的方式為劉備描述出一個戰略遠景。這一千古名篇,許多人能夠倒背如流,在中國古代的戰略思想中,隆中對具有典范價值。此篇文章入選初中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級(上冊)。
基本解釋
1.東漢末﹐諸葛亮隱居隆中。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劉備三次往訪﹐詢以治世大計。諸葛亮分析天下形勢﹐提出占據荊益兩州﹐安撫西南各族﹐聯合孫權﹐整頓內政﹐俟機從荊益兩路北伐曹操的策略﹐以圖統一中國﹐恢復劉家帝業﹐史稱"隆中對"。辭典解釋
隆中對 lóng zhōng duì ㄌㄨㄥˊ ㄓㄨㄥ ㄉㄨㄟˋ東漢末諸葛亮隱居隆中,劉備曾三顧茅廬,諸葛亮提出占領荊、益二州,聯合孫權,整頓西南各族等策略,史稱為「隆中對」。
隆中對 (文學作品)
《隆中對》選自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中國東漢末年,劉備三顧茅廬去襄陽隆中拜訪諸葛亮時的談話內容(促成三國鼎立的戰略決策)。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建議下,三次到襄陽隆中拜訪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見。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
諸葛亮在登上政治舞臺之初,就以《隆中對》的方式為劉備描述出一個戰略遠景。這一千古名篇,許多人能夠倒背如流,在中國古代的戰略思想中,隆中對具有典范價值。此篇文章入選初中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級(上冊)。
【隆】:[lóng]1.盛大:隆重。2.興盛:興隆。3.深厚;程度深:隆情厚誼。隆冬。4.凸起:隆起。[lōng]見"黑咕隆咚"、“轟隆”
【中】:[zhōng]1.方位詞。跟四周的距離相等;中心:中央。華中。居中。2.指中國:中文。古今中外。3.方位詞。范圍內;內部:家中。水中。山中。心中。隊伍中。4.位置在兩端之間的:中指。中鋒。中年。中秋。中途。5.等級在兩端之間的:中農。中學。中型。中等。6.不偏不倚:中庸。適中。7.中人:作中。8.適于;合于:中用。中看。中聽。9.成;行;好:中不中?。這辦法中。飯這就中了。10.姓。[zhòng]1.正對上;恰好合上:中選。猜中了。三槍都打中了目標。2.受到;遭受:中毒。中暑。胳膊上中了一槍。
【對】:1.回答:對答如流。2.向著;朝著:槍口對準敵人。3.對抗;敵對:對手。針鋒相對。4.對待。例:對事不對人。5.正確;正常;相合:這話很對。神色不對。數目不對,還差一些。6.把兩個東西放在一起比較,看是否相符合:校對。對表。7.使兩個東西接觸或配合:把破鏡片對到一起。對榫。8.投合;適合:倆人很對脾氣。對心思。9.成雙的:對聯。10.攙入(多指液體):對水。11.?介詞。1.與“對于”用法基本相同,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對你的建議,他很重視。2.對待:小王對他有意見。3.朝;向:對人民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