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怎么讀 顏的意思

漢字 | 顏 |
---|---|
讀音 |
|
注音 | ㄧㄢˊ |
部首 | [頁] 頁字旁 |
筆畫 | 總筆畫:18 部外:9 |
異體字 | 顔 顏 ?? ?? ?? ?? ?? |
字形結構 | 左右結構 |
簡體字形 | 顏 |
統一編碼 | 基本區 U+984F |
其它編碼 | 五筆:ydem 倉頡:yhmbc 鄭碼:sopg 四角:01286 |
筆順編碼 | 413413333132511134 |
筆順名稱 | 點 橫 撇 點 橫 撇 撇 撇 撇 橫 撇 豎 橫折 橫 橫 橫 撇 點 |
顏字的意思
同“顏”。
顏字的基本解釋
● 顏
yán ㄧㄢˊ 《廣韻》五姦切,平刪疑。元部。
兩眉之間,俗稱印堂。《説文?頁部》:“顏,眉目之閒也。” 額頭。即發際以下,眉以上,兩額角間的部分。《詩?鄘風?君子偕老》:“子之清揚,揚且之顏也。” 面容;臉色。《廣韻?刪韻》:“顏,顏容。”《詩?鄭風?有女同車》:“有女同車,顏如舜華。” 色彩。《淮南子?泰族》:“宋人有以象為其君為楮葉者,三年而成。莖柯豪芒,鋒殺顏澤,亂之楮華之中而不可知也。” 指堂上或門上的匾額。《新唐書?馬燧傳》:“勒石起義堂,帝榜其顏以寵之。” 顯著。《太玄?積》:“魁而顏而,玉帛班而,決欲招寇。” 前。“顏行”即前行。《管子?輕重甲》:“若此,則士爭前戰為顏行。” 姓。《通志?氏族略三》:“顏氏,曹姓。顓帝元孫陸終第五子曰安,安裔孫挾,周武王時封之於邾,為魯附庸。邾挾之後,至於夷父,字顏,《公羊》謂之顏公,子孫因以為氏。”
● 顏
yá 〡ㄚˊ 《集韻》宜佳切,平佳疑。
同“崖”。水邊;山邊。《集韻?佳韻》:“厓,《説文》:‘山邊也。’或作崖、顏。”
英語 face, facial appearance
德語 Yan (Eig, Fam)?,Farbe, Gesicht
顏字的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顏
顔 yán
〈名〉
(1) (形聲。從頁,彥( yàn)聲。從頁( xié),與頭有關。本義:印堂)
(2) 印堂,兩眉之間 [the top of the nose bridge connecting the eye-brows]
顏,眉目之間也。——《說文》。段玉裁注:「各本作眉目之間,淺人妄增字耳,今正。眉與眉之間不名顏。…顏爲眉間,醫經所謂闕,道書所謂上丹田,相書所謂中正印堂也。」
(3) 額頭 [front]
高祖爲人,隆準而龍顏。—— 班固《漢書》
又如:顏角(額角);顏題(古代頭巾覆額面部分)
(4) 面容,臉色 [face;countenance]
有女同車,顏如舜華。——《詩·鄭風》
又如:顏狀(容顏狀貌);顏厚(面有慚色,難爲情);顏貌(容貌)
(5) 體面,容譽 [dignity;prestige]。
如:顏汗(汗顏。慚愧的形像化說法);顏採(臉面上有光采);顏甲(指人臉皮厚如鐵甲,不知羞恥);顏厚(臉皮厚,不知羞恥)
(6) 彩色 [color]。
如:顏澤(顏色光澤)
(7) 前端,前頭 [first]。
如:顏行(先鋒,在行伍的第一線)
(8) 姓
常用詞組
顏料顏面顏色顏體
顏字的辭典解釋
額頭。《史記·卷八·高祖本紀》:「隆準而龍顏。」南朝宋·裴駰·集解:「顏,頟顙也,齊人謂之顙,汝南、淮、泗之閒之曰顏。」
臉色、面容。如:「和顏悅色」、「笑逐顏開」。《詩經·鄭風·有女同車》:「有女同車,顏如舜華。」
面子、名譽。如:「無顏見人」。《紅樓夢·第三三回》:「若外人知道,祖宗顏面何在!」
色彩。如:「五顏六色」。唐·李白〈古風〉詩五九首之一二:「松柏本孤直,難為桃李顏。」
門堂上的匾額。《新唐書·卷一五五·馬燧傳》:「勒石起義堂,帝榜其顏以寵之。」
姓。如春秋時魯有顏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