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頡剛的讀音 顧頡剛的意思
顧頡剛 顧誦坤(1893.5.8-1980.12.25),字銘堅,號頡(jié)剛;小名雙慶,筆名有余毅、銘堅等。漢人,江蘇蘇州人。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民俗學家,古史辨學派創始人,現代歷史地理學和民俗學的開拓者、奠基人。 1920年,顧頡剛畢業于北京大學,后歷任廈門大學、中山大學、燕京大學、北京大學、云南大學、蘭州大學等校教授。新中國成立后,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主席、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等職。
- 顧
- 頡
- 剛
“顧頡剛”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gù xié gāng]
- 漢字注音:
- ㄍㄨˋ ㄒㄧㄝ ˊ ㄍㄤ
- 簡繁字形:
- 顧頡剛
- 是否常用:
- 否
“顧頡剛”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1893-1980)史學家。江蘇蘇州人。畢業于北京大學。后任廈門、中山、北京、中央、復旦等大學教授。繼承和發展前人“疑古”思想,成為“古史辨”派創始人。對中國古代史、少數民族史、中外交通史、歷史地理等方面均有精深研究。建國后,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全國政協委員。主持標點“二十四史”和《資治通鑒》。著作編為《顧頡剛古史論文集》等。
網絡解釋
顧頡剛
顧誦坤(1893.5.8-1980.12.25),字銘堅,號頡(jié)剛;小名雙慶,筆名有余毅、銘堅等。漢人,江蘇蘇州人。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民俗學家,古史辨學派創始人,現代歷史地理學和民俗學的開拓者、奠基人。
1920年,顧頡剛畢業于北京大學,后歷任廈門大學、中山大學、燕京大學、北京大學、云南大學、蘭州大學等校教授。新中國成立后,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主席、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等職。
“顧頡剛”的單字解釋
【顧】:1.回頭看;泛指看。例:回顧。舉目四顧。2.拜訪:三顧茅廬。3.照管;注意:奮不顧身。顧大局。4.商店或服務行業稱前來購買貨物或要求服務:惠顧。顧客。5.文言副詞。反而:足反居上,首顧居下。6.文言連詞。但是;只是:雖年高,顧精神不減。
【頡】:[jié]1.〔倉頡〕上古人名,相傳他創造文字。2.(頡)[xié]1.〔頡頏〕a.鳥向上向下飛;b.引申為不相上下,如“他的畫與名家相頡頏”;c.對抗,如“頡頏作用”;d.倔強,傲慢,如“茍出不可以直道也,故頡頏以傲世”。2.(頡)[jiá]1.減克:“以我為盜頡資糧,誣也”。2.傳說中像青狗的怪獸。
【剛】:1.硬;堅強(跟“柔”相對):剛強。剛直。他的性情太剛。2.姓。3.恰好:不大不小,剛合適。4.表示勉強達到某種程度;僅僅:清早出發的時候天還很黑,剛能看出前面的人的背包。5.表示行動或情況發生在不久以前:他剛從上海回來。那時弟弟剛學會走路。6.用在復句里,后面用“就”字呼應,表示兩件事緊接:剛過立春,天氣就異乎尋常地熱了起來。
“顧頡剛”的相關詞語
“顧頡剛”造句
自張蔭麟提出默證適用之限度問題,用以批判顧頡剛對堯舜禹問題的考證,八十多年來從未有人質疑。
顧頡剛的專題神話史也是過程研究,注意到了神話發展的動力問題。20世紀后期,袁珂的廣義神話學的觀念拓展了神話學的空間。
顧頡剛的孟姜女故事研究建立了20世紀傳說故事研究的范式。
自從20世紀初顧頡剛等首倡“疑古辨偽”以來,學者多方尋求“重建古史”的途徑。
顧頡剛以特有的“古史辨”方式整理國故,實際上是以歷史的眼光在求真意義上對傳統經學進行徹底的批判。
論文著重介紹了顧頡剛先生的生平,并通過其學術作品,闡述了他對我國圖書館事業的深遠影響。
“由經入史”說在顧頡剛的學術中處于核心地位,理解這一點,有助于對顧氏之學的完整把握。
發現和整合“中部神話群”,是對顧頡剛先生“兩個神話系統”理論的重要補充和發展。
而這種追求之所以受到阻礙,使顧頡剛深為彷徨、苦悶,就在于受到“經世致用”思想和“左”傾的階級斗爭理論以及傳統意識形態等對學術研究的消極影響。
顧頡剛的專題神話史也是過程研究,注意到了神話發展的動力問題。
* 顧頡剛的讀音是:gù xié gāng,顧頡剛的意思:顧頡剛 顧誦坤(1893.5.8-1980.12.25),字銘堅,號頡(jié)剛;小名雙慶,筆名有余毅、銘堅等。漢人,江蘇蘇州人。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民俗學家,古史辨學派創始人,現代歷史地理學和民俗學的開拓者、奠基人。 1920年,顧頡剛畢業于北京大學,后歷任廈門大學、中山大學、燕京大學、北京大學、云南大學、蘭州大學等校教授。新中國成立后,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主席、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等職。
基本解釋
(1893-1980)史學家。江蘇蘇州人。畢業于北京大學。后任廈門、中山、北京、中央、復旦等大學教授。繼承和發展前人“疑古”思想,成為“古史辨”派創始人。對中國古代史、少數民族史、中外交通史、歷史地理等方面均有精深研究。建國后,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全國政協委員。主持標點“二十四史”和《資治通鑒》。著作編為《顧頡剛古史論文集》等。顧頡剛
顧誦坤(1893.5.8-1980.12.25),字銘堅,號頡(jié)剛;小名雙慶,筆名有余毅、銘堅等。漢人,江蘇蘇州人。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民俗學家,古史辨學派創始人,現代歷史地理學和民俗學的開拓者、奠基人。1920年,顧頡剛畢業于北京大學,后歷任廈門大學、中山大學、燕京大學、北京大學、云南大學、蘭州大學等校教授。新中國成立后,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主席、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等職。
【顧】:1.回頭看;泛指看。例:回顧。舉目四顧。2.拜訪:三顧茅廬。3.照管;注意:奮不顧身。顧大局。4.商店或服務行業稱前來購買貨物或要求服務:惠顧。顧客。5.文言副詞。反而:足反居上,首顧居下。6.文言連詞。但是;只是:雖年高,顧精神不減。
【頡】:[jié]1.〔倉頡〕上古人名,相傳他創造文字。2.(頡)[xié]1.〔頡頏〕a.鳥向上向下飛;b.引申為不相上下,如“他的畫與名家相頡頏”;c.對抗,如“頡頏作用”;d.倔強,傲慢,如“茍出不可以直道也,故頡頏以傲世”。2.(頡)[jiá]1.減克:“以我為盜頡資糧,誣也”。2.傳說中像青狗的怪獸。
【剛】:1.硬;堅強(跟“柔”相對):剛強。剛直。他的性情太剛。2.姓。3.恰好:不大不小,剛合適。4.表示勉強達到某種程度;僅僅:清早出發的時候天還很黑,剛能看出前面的人的背包。5.表示行動或情況發生在不久以前:他剛從上海回來。那時弟弟剛學會走路。6.用在復句里,后面用“就”字呼應,表示兩件事緊接:剛過立春,天氣就異乎尋常地熱了起來。
自張蔭麟提出默證適用之限度問題,用以批判顧頡剛對堯舜禹問題的考證,八十多年來從未有人質疑。
顧頡剛的專題神話史也是過程研究,注意到了神話發展的動力問題。20世紀后期,袁珂的廣義神話學的觀念拓展了神話學的空間。
顧頡剛的孟姜女故事研究建立了20世紀傳說故事研究的范式。
自從20世紀初顧頡剛等首倡“疑古辨偽”以來,學者多方尋求“重建古史”的途徑。
顧頡剛以特有的“古史辨”方式整理國故,實際上是以歷史的眼光在求真意義上對傳統經學進行徹底的批判。
論文著重介紹了顧頡剛先生的生平,并通過其學術作品,闡述了他對我國圖書館事業的深遠影響。
“由經入史”說在顧頡剛的學術中處于核心地位,理解這一點,有助于對顧氏之學的完整把握。
發現和整合“中部神話群”,是對顧頡剛先生“兩個神話系統”理論的重要補充和發展。
而這種追求之所以受到阻礙,使顧頡剛深為彷徨、苦悶,就在于受到“經世致用”思想和“左”傾的階級斗爭理論以及傳統意識形態等對學術研究的消極影響。
顧頡剛的專題神話史也是過程研究,注意到了神話發展的動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