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不鳴條的讀音 風不鳴條的意思
【解釋】和風輕拂,樹枝不發出聲響。比喻社會安定。【出處】漢·桓寬《鹽鐵論·水旱》:“周公載紀而天下太平,國無夭傷,歲無荒年。當此之時,雨不破塊,風不鳴條。”漢·王充《論衡·是應》:“風不鳴條,雨不破塊,五日一風,十日一雨。”【示例】卻道數十年,真是五日一風,十日一雨,~,雨不破塊,夜濕晝晴,信是太平有象。 ◎《醒世姻緣》第二十四回【語法】偏正式;作定語、補語;比喻社會安定
- 風
- 不
- 鳴
- 條
“風不鳴條”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fēng bù míng tiáo]
- 漢字注音:
- ㄈㄥ ㄅㄨˋ ㄇㄧㄥˊ ㄊㄧㄠˊ
- 簡繁字形:
- 風不鳴條
- 是否常用:
- 否
“風不鳴條”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1.和風輕拂,樹枝不發出聲響。古人認為是賢者在位,天下大治時出現的一種自然景象。漢桓寬《鹽鐵論.水旱》﹕"周公載紀而天下太平﹐國無夭傷﹐歲無荒年。當此之時﹐雨不破塊﹐風不鳴條。"漢王充《論衡.是應》﹕"儒者論太平瑞應﹐皆言氣物卓異……關梁不閉﹐道無虜掠﹐風不鳴條﹐雨不破塊﹐五日一風﹐十日一雨。"后因以"風不鳴條"比喻社會安定,世事太平。 辭典解釋
風不鳴條 fēng bù míng tiáo ㄈㄥ ㄅㄨˋ ㄇㄧㄥˊ ㄊㄧㄠˊ 和風輕拂,樹枝不發出聲音,古人以此象征賢者在位,天下大治。后比喻社會安定,世事太平。
漢.桓寬《鹽鐵論.水旱》:「周公載紀而天下太平乎,國無夭傷,歲無荒年,當此之時,雨不破塊,風不鳴條。」
漢.王充《論衡.是應》:「關梁不閉,道無虜掠,風不鳴條,雨不破塊,五日一風,十日一雨。」
網絡解釋
【解釋】和風輕拂,樹枝不發出聲響。比喻社會安定。
【出處】漢·桓寬《鹽鐵論·水旱》:“周公載紀而天下太平,國無夭傷,歲無荒年。當此之時,雨不破塊,風不鳴條。”漢·王充《論衡·是應》:“風不鳴條,雨不破塊,五日一風,十日一雨。”
【示例】卻道數十年,真是五日一風,十日一雨,~,雨不破塊,夜濕晝晴,信是太平有象。 ◎《醒世姻緣》第二十四回
【語法】偏正式;作定語、補語;比喻社會安定
“風不鳴條”的單字解釋
【風】:[fēng]1.空氣流動的現象。2.風教;教化。3.習俗,風氣。4.風操,節操。5.猶風範,風度。6.風格流派。指某種技藝、作品或思想的特點。7.收采。參見“風聽”。8.任意、沒有拘束。參見“風議”。9.聲音。10.流傳的,沒有確實根據的。參見“風聞”。11.趨勢;情勢。12.消息。13.意旨。14.風波;事端。15.景象。參見“風景”、“風光”。16.謂獸類雌雄相誘。17.指獸類放逸走失。18.指男女間的情愛。19.《詩》六義之一。指《詩經》中三種詩歌類型的一種,即《國風》這一部分。20.指鄉土樂曲;民間歌謠。21.泛指詩作。22.奮起,振作。參見“風發”。23.中醫學謂人體的病因之一。“六淫”之一,為陽邪。外感風邪常致風寒、風熱、風濕等癥。亦指急癥。如中風、痛風等。24.癲狂。後作“瘋”。25.形容人的言行十分輕狂。後作“瘋”。26.指嬉戲,戲鬧。27.落。28.借風力吹(使東西乾燥或純凈)。參見“風乾”。亦指借風力吹乾的。參見“風雞”、“風肉”。29.姓。[fěng]1.勸諫;諷諫。2.泛指勸說。3.諷誦。
【不】:[bù]1.用在動詞、形容詞和其他副詞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經濟。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詞或名詞性詞素前面,構成形容詞:不法。不規則。3.單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話的意思跟問題相反):他知道嗎?——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問,跟反復問句的作用相等:他現在身體好不?5.用在動補結構中間,表示不可能達到某種結果:拿不動。做不好。裝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疊用相同的詞,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邊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錢不錢的,你喜歡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選擇:晚上他不是看書,就是寫文章。8.a)在去聲字前面,“不”字讀陽平聲,如“不會”、“不是”。b)動詞“有”的否定式是“沒有”,不是“不有”。[fǒu]相當于“否”
【鳴】:同“鳴”。
【條】:[tiáo]1.木名。山楸。2.細長的樹枝。3.長。4.泛指長條形之物:麵條;布條;金條。5.直。參見“條長”。6.條理;次序。7.到達。8.治理。9.條目;條款。10.指法令、條文。11.猶言條陳,條奏。12.逐一登錄。13.編排。14.列舉。15.見“條遞”。16.量詞。用於計量長形物。17.量詞。用於計量抽象事物。18.古民族條戎的省稱。19.古地鳴條的省稱。20.指漢·條侯·周亞夫。21.姓。[tiāo]同“挑”。采摘。
“風不鳴條”的相關詞語
* 風不鳴條的讀音是:fēng bù míng tiáo,風不鳴條的意思:【解釋】和風輕拂,樹枝不發出聲響。比喻社會安定。【出處】漢·桓寬《鹽鐵論·水旱》:“周公載紀而天下太平,國無夭傷,歲無荒年。當此之時,雨不破塊,風不鳴條。”漢·王充《論衡·是應》:“風不鳴條,雨不破塊,五日一風,十日一雨。”【示例】卻道數十年,真是五日一風,十日一雨,~,雨不破塊,夜濕晝晴,信是太平有象。 ◎《醒世姻緣》第二十四回【語法】偏正式;作定語、補語;比喻社會安定
基本解釋
1.和風輕拂,樹枝不發出聲響。古人認為是賢者在位,天下大治時出現的一種自然景象。漢桓寬《鹽鐵論.水旱》﹕"周公載紀而天下太平﹐國無夭傷﹐歲無荒年。當此之時﹐雨不破塊﹐風不鳴條。"漢王充《論衡.是應》﹕"儒者論太平瑞應﹐皆言氣物卓異……關梁不閉﹐道無虜掠﹐風不鳴條﹐雨不破塊﹐五日一風﹐十日一雨。"后因以"風不鳴條"比喻社會安定,世事太平。辭典解釋
風不鳴條 fēng bù míng tiáo ㄈㄥ ㄅㄨˋ ㄇㄧㄥˊ ㄊㄧㄠˊ和風輕拂,樹枝不發出聲音,古人以此象征賢者在位,天下大治。后比喻社會安定,世事太平。
漢.桓寬《鹽鐵論.水旱》:「周公載紀而天下太平乎,國無夭傷,歲無荒年,當此之時,雨不破塊,風不鳴條。」
漢.王充《論衡.是應》:「關梁不閉,道無虜掠,風不鳴條,雨不破塊,五日一風,十日一雨。」
【解釋】和風輕拂,樹枝不發出聲響。比喻社會安定。
【出處】漢·桓寬《鹽鐵論·水旱》:“周公載紀而天下太平,國無夭傷,歲無荒年。當此之時,雨不破塊,風不鳴條。”漢·王充《論衡·是應》:“風不鳴條,雨不破塊,五日一風,十日一雨。”
【示例】卻道數十年,真是五日一風,十日一雨,~,雨不破塊,夜濕晝晴,信是太平有象。 ◎《醒世姻緣》第二十四回
【語法】偏正式;作定語、補語;比喻社會安定
【風】:[fēng]1.空氣流動的現象。2.風教;教化。3.習俗,風氣。4.風操,節操。5.猶風範,風度。6.風格流派。指某種技藝、作品或思想的特點。7.收采。參見“風聽”。8.任意、沒有拘束。參見“風議”。9.聲音。10.流傳的,沒有確實根據的。參見“風聞”。11.趨勢;情勢。12.消息。13.意旨。14.風波;事端。15.景象。參見“風景”、“風光”。16.謂獸類雌雄相誘。17.指獸類放逸走失。18.指男女間的情愛。19.《詩》六義之一。指《詩經》中三種詩歌類型的一種,即《國風》這一部分。20.指鄉土樂曲;民間歌謠。21.泛指詩作。22.奮起,振作。參見“風發”。23.中醫學謂人體的病因之一。“六淫”之一,為陽邪。外感風邪常致風寒、風熱、風濕等癥。亦指急癥。如中風、痛風等。24.癲狂。後作“瘋”。25.形容人的言行十分輕狂。後作“瘋”。26.指嬉戲,戲鬧。27.落。28.借風力吹(使東西乾燥或純凈)。參見“風乾”。亦指借風力吹乾的。參見“風雞”、“風肉”。29.姓。[fěng]1.勸諫;諷諫。2.泛指勸說。3.諷誦。
【不】:[bù]1.用在動詞、形容詞和其他副詞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經濟。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詞或名詞性詞素前面,構成形容詞:不法。不規則。3.單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話的意思跟問題相反):他知道嗎?——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問,跟反復問句的作用相等:他現在身體好不?5.用在動補結構中間,表示不可能達到某種結果:拿不動。做不好。裝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疊用相同的詞,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邊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錢不錢的,你喜歡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選擇:晚上他不是看書,就是寫文章。8.a)在去聲字前面,“不”字讀陽平聲,如“不會”、“不是”。b)動詞“有”的否定式是“沒有”,不是“不有”。[fǒu]相當于“否”
【鳴】:同“鳴”。
【條】:[tiáo]1.木名。山楸。2.細長的樹枝。3.長。4.泛指長條形之物:麵條;布條;金條。5.直。參見“條長”。6.條理;次序。7.到達。8.治理。9.條目;條款。10.指法令、條文。11.猶言條陳,條奏。12.逐一登錄。13.編排。14.列舉。15.見“條遞”。16.量詞。用於計量長形物。17.量詞。用於計量抽象事物。18.古民族條戎的省稱。19.古地鳴條的省稱。20.指漢·條侯·周亞夫。21.姓。[tiāo]同“挑”。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