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鮫魚的讀音 馬鮫魚的意思
馬鮫魚 馬鮫魚,Scomberomorus niphonius,體形狹長,頭及體背部藍黑色。一般體長為25~50厘米、體重300~1000克。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中國產于東海、黃海和渤海. 體形狹長,頭及體背部藍黑色。上側面有數列藍黑色圓斑點,腹部龍白色,背鰭與臀鰭之后有角刺。在夏秋季常結群作遠程洄游。 馬鮫魚刺少肉多,體多脂肪,與“雪菜”同燒鮮美異常,可作“熏魚”,也可用鹽腌制,是下飯佳肴。
- 馬
- 鮫
- 魚
“馬鮫魚”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mǎ jiāo yú]
- 漢字注音:
- ㄇㄚˇ ㄐㄧㄠ ㄩˊ
- 簡繁字形:
- 馬鮫魚
- 是否常用:
- 否
“馬鮫魚”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1.亦作"馬交魚"。 2.一種海水魚。身體呈紡錘形,鱗細小或退化,背部黑藍色,腹部兩側銀灰色。 辭典解釋
馬鮫魚 mǎ jiāo yú ㄇㄚˇ ㄐㄧㄠ ㄩˊ 一種形似鯖或鮪的魚。參見「土托魚」條。
網絡解釋
馬鮫魚
馬鮫魚,Scomberomorus niphonius,體形狹長,頭及體背部藍黑色。一般體長為25~50厘米、體重300~1000克。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中國產于東海、黃海和渤海.
體形狹長,頭及體背部藍黑色。上側面有數列藍黑色圓斑點,腹部龍白色,背鰭與臀鰭之后有角刺。在夏秋季常結群作遠程洄游。
馬鮫魚刺少肉多,體多脂肪,與“雪菜”同燒鮮美異常,可作“熏魚”,也可用鹽腌制,是下飯佳肴。
“馬鮫魚”的單字解釋
【馬】:1.哺乳動物,頭小,面部長,耳殼直立,頸部有鬣,四肢強健,每肢各有一蹄,善跑,尾生有長毛。是重要的力畜之一,可供拉車、耕地、乘騎等用。皮可制革。2.大:馬蜂。馬勺。3.姓。
【鮫】:鯊魚。
【魚】:1.脊椎動物的一大類,生活在水中,體溫隨外界溫度而變化,一般身體側扁,有鱗和鰭,用鰓呼吸。種類極多,包括軟骨魚和硬骨魚兩類。大部分可供食用。2.(Yú)姓。
“馬鮫魚”的相關詞語
* 馬鮫魚的讀音是:mǎ jiāo yú,馬鮫魚的意思:馬鮫魚 馬鮫魚,Scomberomorus niphonius,體形狹長,頭及體背部藍黑色。一般體長為25~50厘米、體重300~1000克。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中國產于東海、黃海和渤海. 體形狹長,頭及體背部藍黑色。上側面有數列藍黑色圓斑點,腹部龍白色,背鰭與臀鰭之后有角刺。在夏秋季常結群作遠程洄游。 馬鮫魚刺少肉多,體多脂肪,與“雪菜”同燒鮮美異常,可作“熏魚”,也可用鹽腌制,是下飯佳肴。
基本解釋
1.亦作"馬交魚"。 2.一種海水魚。身體呈紡錘形,鱗細小或退化,背部黑藍色,腹部兩側銀灰色。辭典解釋
馬鮫魚 mǎ jiāo yú ㄇㄚˇ ㄐㄧㄠ ㄩˊ一種形似鯖或鮪的魚。參見「土托魚」條。
馬鮫魚
馬鮫魚,Scomberomorus niphonius,體形狹長,頭及體背部藍黑色。一般體長為25~50厘米、體重300~1000克。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中國產于東海、黃海和渤海.體形狹長,頭及體背部藍黑色。上側面有數列藍黑色圓斑點,腹部龍白色,背鰭與臀鰭之后有角刺。在夏秋季常結群作遠程洄游。
馬鮫魚刺少肉多,體多脂肪,與“雪菜”同燒鮮美異常,可作“熏魚”,也可用鹽腌制,是下飯佳肴。
【馬】:1.哺乳動物,頭小,面部長,耳殼直立,頸部有鬣,四肢強健,每肢各有一蹄,善跑,尾生有長毛。是重要的力畜之一,可供拉車、耕地、乘騎等用。皮可制革。2.大:馬蜂。馬勺。3.姓。
【鮫】:鯊魚。
【魚】:1.脊椎動物的一大類,生活在水中,體溫隨外界溫度而變化,一般身體側扁,有鱗和鰭,用鰓呼吸。種類極多,包括軟骨魚和硬骨魚兩類。大部分可供食用。2.(Yú)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