匭字組詞 匭的詞語
匭字的常見組詞有:詣匭、諫匭、匭院、招諫匭、銅匭、匭牘、匭書、匭函、函匭、投匭、匭旌、匭匣、理匭使、匭使、理匭、票匭、封匭、包匭,還可以根據詞語的字數、字的位置、組詞是否為成語來分類查看組詞信息。
匭字的意思
guǐ 小匣子﹑小箱子。如:“票匭”﹑“投匭”。《新唐書?卷一一八?李中敏傳》:“上書者將納於匭,有司先審其副,有不可,輒卻之。”
含有匭字的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詣匭 | 1.指上書言事或諫諍。唐宋時﹐朝廷設匭于朝堂﹐有進書言事者﹐聽投之。 2.指收納諫書的機構。 |
諫匭 | 收納諫章的匭匣。 |
匭院 | 官署名。匭使院的省稱。唐武后垂拱元年置,屬中書省,以諫議大夫及補闕﹑拾遺一人為知匭使。設方函,四面分別涂青丹白黑四色,每日暮進晨出,列于署外。凡臣民有懷才自薦﹑匡政補過﹑申冤辯誣﹑進獻賦頌者,均可以狀分類投匭。至宋太宗雍熙元年,改匭院為登聞鼓院及登聞檢院。參閱《唐六典》卷九﹑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匭使》。 辭典解釋匭院 guǐ yuàn ㄍㄨㄟˇ ㄩㄢˋ 我國古代的民意搜羅機構。可將民意傳達給朝廷,堪稱為當今議院的前身。 《宋史.卷四.太宗本紀一》:「雍熙元年……改匭院為登聞鼓院。」 |
招諫匭 | 帝王在朝堂上設置的征求規勸的意見箱。 |
銅匭 | 銅制的匣子。 |
匭牘 | 1.盛放物品的匣子。牘,通"櫝"。 2.置于匣中的文書。 |
匭書 | 投于匭函中的文書。 |
匭函 | 1.朝廷接受臣民投書的匣子。始置于唐。 2.亦稱上呈朝廷的書信﹑奏章。 辭典解釋匭函 guǐ hán ㄍㄨㄟˇ ㄏㄢˊ 政府或私人機構所設置的意見箱。 如:「學校每個星期都會將同學投入匭函的意見,拿出來公開討論和評議。」 |
函匭 | 匣子。 |
投匭 | 1.亦作"投匱"。 2.唐武則天時鑄制銅匭四個,列置于朝堂上,受納上書。見《新唐書.百官志二》。后以"投匭"謂臣民向皇帝上書。 3.借指投票。 |
匭旌 | 匭函和旌車。唐武則天置匭函,接受投書,以攬天下人才;漢朝廷以蒲車旌帛迎聘在野賢士。 |
匭匣 | 朝廷接受臣民投書的匣子。 |
理匭使 | 唐代于垂拱二年(一說垂拱元年)始于廟堂置匭(意見箱),收納臣下意見書,以申天下之冤滯,達萬人之情狀。由御史中丞﹑侍御史﹑中書舍人等人為理匭使,負責處理其事。 |
匭使 | 匭院的主持人。 |
理匭 | 1."理匭使"的省稱。 |
票匭 | 辭典解釋票匭 piào guǐ ㄆㄧㄠˋ ㄍㄨㄟˇ 供投票用的小箱子。 如:「票匭上通常貼了數道封條,這是為了確保投票選舉的公平與公正性。」 |
封匭 | 收受奏章的匣子。 |
包匭 | 1.裹束而置于匣中。一說包裹纏結。 2.貢物的代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