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字組詞 堯的詞語
堯字的常見組詞有:堯舜、堯天舜日、十堯、堯堯、舜日堯年、軒堯、見堯於牆、堯階蓂莢、堯禪、吳沃堯、駁堯、堯齡、堯夫助麥、堯壽、堯舜千鍾、堯山縣、堯母門、遵堯、蹠狗吠堯、蹠犬噬堯、跖狗吠堯、帝堯、堯韭、堯蓂、堯趨舜步、逃堯、堯天、堯年舜日、後堯婆、神堯,還可以根據詞語的字數、字的位置、組詞是否為成語來分類查看組詞信息。
堯字的意思
含有堯字的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堯舜 | 堯舜 Yáo-Shùn(1) ∶堯和舜。據說都是上古的賢明君主(2) ∶泛指圣人辭典解釋堯舜 yáo shùn ㄧㄠˊ ㄕㄨㄣˋ 唐堯與虞舜的合稱,二人均為古代的圣君。 《禮記.大學》:「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 唐.韓愈〈論今年權停舉選狀〉:「今者陛下圣明在上,雖堯舜無以加之。」 |
堯天舜日 | 堯天舜日 yáotiān-shùnrì 舊時用以稱頌帝王的盛德。也比喻太平盛世辭典解釋堯天舜日 yáo tiān shùn rì ㄧㄠˊ ㄊㄧㄢ ㄕㄨㄣˋ ㄖˋ 比喻太平盛世。宋.朱熹〈辛丑延和奏札一〉:「使一日之間,云消霧散,堯天舜日,廓然清明。」也作「舜日堯天」、「舜日堯年」。 |
十堯 | 十個像堯那樣的圣人。謂圣人眾多。 |
堯堯 | 至高貌。 辭典解釋堯堯 yáo yáo ㄧㄠˊ ㄧㄠˊ 崇高的樣子。 《墨子.親士》:「是故天地不昭昭,大水不潦潦,大火不燎燎,王德不堯堯者,乃千人之長也。」 |
舜日堯年 | 比喻升平盛世。堯舜﹐均為古代賢君。 辭典解釋舜日堯年 shùn rì yáo nián ㄕㄨㄣˋ ㄖˋ ㄧㄠˊ ㄋㄧㄢˊ 比喻太平盛世。南朝梁.沈約〈四時白纻歌.秋白纻〉:「佩服瑤草駐容色,舜日堯年歡無極。」《孤本元明雜劇.鬧鍾馗.頭折》:「時逢歲稔之年,理當千邦慶賀,正旦之節,端的是勝舜日堯年也。」也作「舜日堯天」、「堯天舜日」。 英語 sage Emperors Shun and Yao rule every day (idiom)?; all for the best in the best of all possible worlds |
軒堯 | 軒轅和唐堯的并稱。 |
見堯於牆 | 辭典解釋見堯于墻 jiàn yáo yú qiáng ㄐㄧㄢˋ ㄧㄠˊ ㄩˊ ㄑㄧㄤˊ 看見堯的幻影在墻上。語出《后漢書.卷六三.李固傳》:「臣聞君不稽古,無以承天;臣不述舊,無以奉君。昔堯殂之后,舜仰慕三年,坐則見堯于墻,食則睹堯于羹。」形容思慕到極點。 |
堯階蓂莢 | 辭典解釋堯階蓂莢 yáo jiē míng jiá ㄧㄠˊ ㄐㄧㄝ ㄇㄧㄥˊ ㄐㄧㄚˊ 相傳帝堯殿前土階三尺,下生有蓂莢草。每逢初一,便一天生一片葉子;逢十五,則一天掉落一片葉子,依此循環不息。見《幼學瓊林.卷四.花木類》。 |
堯禪 | 相傳帝堯年老,讓位于舜。后以"堯禪"指稱盛世政治清明,明君相繼。 |
吳沃堯 | (1866-1910)清末文學家。字趼人,廣東南海人。因家居佛山,又稱“我佛山人”。曾東游日本。后在上海編《月月小說》。政治上傾向改良派。所作小說對晚清社會上的黑暗腐敗現象有所揭露,是清末譴責小說的代表作家。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恨海》等。辭典解釋吳沃堯 wú wò yáo ㄨˊ ㄨㄛˋ ㄧㄠˊ 人名。(西元1867~1910)?字繭人,后改趼人,別號我佛山人,清廣東南海人。以小說知名,曾主編月月小說。著有《九命奇冤》、《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等書。 |
駁堯 | 1.亦作"駁堯"。 2.指漢光武帝議郊祀,杜林力駁祀堯事。 |
堯齡 | 1.相傳堯在位九十八年,壽逾百歲,后因以"堯齡"為祝頌帝王長壽的套語。 辭典解釋堯齡 yáo líng ㄧㄠˊ ㄌㄧㄥˊ 相傳帝堯在位九十八年,年約一百一十七歲。見《史記.卷一.五帝本紀》唐.張守節.正義。后以比喻長壽、高壽。 宋.柳永〈永遇樂.薰風解慍〉詞:「祝堯齡、北極齊尊,南山共久。」 宋.晏殊〈喜遷鶯.歌斂黛〉詞:「今爐暖,龍香遠,共祝堯齡萬萬。」 |
堯夫助麥 | 辭典解釋堯夫助麥 yáo fū zhù mài ㄧㄠˊ ㄈㄨ ㄓㄨˋ ㄇㄞˋ 北宋范仲淹子范純仁,字堯夫,曾往東吳取租金,得麥五百斛。返家途中遇落第士子石曼卿,見其落魄窮途,無資返家,而以麥贈與之。見《幼學瓊林.卷四.花木類》。后謂急公好義,樂善好施。 |
堯壽 | 同“堯齡 ”。 |
堯舜千鍾 | 喻酒量大,像堯、舜那樣一次能飲許多鐘酒。 |
堯山縣 | 辭典解釋堯山縣 yáo shān xiàn ㄧㄠˊ ㄕㄢ ㄒㄧㄢˋ 地名。位于河北省邢臺縣東北。相傳唐堯始封于此。舊稱為「唐山」。 |
堯母門 | 漢昭帝降生地鉤弋宮的門名。 |
遵堯 | 指遵照帝堯之辦法。 |
蹠狗吠堯 | 意謂各為其主。 |
蹠犬噬堯 | 1.亦作"跖犬噬堯"。 2.《戰國策.齊策六》:"貂勃曰:'跖之狗吠堯,非貴跖而賤堯也,狗固吠非其主也。'"原指人臣各為其主。后用以比喻嫉妒賢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