懺字組詞 懺的詞語
懺字的常見組詞有:懺悔、拜懺、懺度、懺舌、懺祈、懺七、懺事、懺悔錄、懺法、懺滌、懺儀、懺摩、經懺、懺除、禮懺、詞懺、懺陳、寶懺、懺洗、懺拔、懺謝、懺禮、水懺、起懺、祈懺、梁武懺、梁皇懺、愧懺、開懺、皇懺,還可以根據詞語的字數、字的位置、組詞是否為成語來分類查看組詞信息。
懺字的意思
chàn 1.悔過:懺悔。2.舊時僧尼道士代人拜禱懺悔時念的經文或儀式:拜懺。
含有懺字的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懺悔 | 懺悔 chànhuǐ 佛教語。梵文 ksama,音譯為“懺摩”,省略為懺,意譯為悔,合稱為“懺悔”。佛教規定,出家人每半年集合舉行誦戒,給犯戒者以說過悔改的機會。后遂成為自陳己過,悔罪祈福的一種宗教形式。引申為認識了錯誤或罪過而感到痛心,決心悔改辭典解釋懺悔 chàn huǐ ㄔㄢˋ ㄏㄨㄟˇ 佛教用語。懺是梵語k?ama音譯之略,意為容忍。懺悔是請他人容忍、寬恕自己的悔罪。 唐.般若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四○》:「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 悔過。 如:「他在神父面前懺悔從前所犯的錯誤。」 |
拜懺 | 拜懺 bàichàn 舊時請僧道念經禮拜,為人懺悔罪過,消災免禍他們家為這小長毛鬼拜懺念佛燒紙錠,記不清有多少次了。——茅盾《春蠶》辭典解釋拜懺 bài chàn ㄅㄞˋ ㄔㄢˋ 佛教徒誦經拜佛、懺悔業障。 《西游記.第三六回》:「我弟子從小兒出家,做了和尚,又不曾拜懺吃葷生歹意,看經懷怒壞禪心。」 |
懺度 | 為死者拜禱懺悔使脫離苦海。度,超度。 |
懺舌 | 1.謂自陳己過表示懺悔。 |
懺祈 | 1.悔罪祈福。 |
懺七 | 舊俗人死七日,延僧尼為之誦經懺度,謂之"懺七"。 辭典解釋懺七 chàn qī ㄔㄢˋ ㄑㄧ 人死后七日,請僧尼誦經,稱為「懺七」。 |
懺事 | 1.指延請僧道為亡靈祈禱之事。 辭典解釋懺事 chàn shì ㄔㄢˋ ㄕˋ 佛教徒為使死者脫苦得樂,依某種懺悔儀軌而作的宗教行為。這種作法一般皆請僧侶主持。 《快心編.第一回》:「前日初回家時,我心上原轉念要做些懺事與太太。卻忘了凈蓮姑子。」 |
懺悔錄 | 自傳體長篇小說。法國盧梭作于1781-1788年。共兩部。描寫作者童年時代的痛苦和少年時代的流浪生活以及作者在貴族寡婦德·瓦朗夫人身邊的種種際遇。1740年后在巴黎結交社會名流。婚后有了五個孩子,卻把他們送進育嬰堂。在創作《愛彌兒》和《新愛洛綺絲》時,患了受迫害狂想癥。終因《愛彌兒》激怒當局而逃往英國。辭典解釋懺悔錄 chàn huǐ lù ㄔㄢˋ ㄏㄨㄟˇ ㄌㄨˋ 書名。中世紀神學家圣奧古斯丁著。記述自己如何通過內省而發現上帝,并陳述青年時代的迷誤罪過,以及感謝上帝使他獲得良心的平安。 凡著者自己坦白的批判其過去的生活思想,無所隱飾的書,多以懺悔錄為名。如俄國托爾斯泰、法國盧梭均有《懺悔錄》之作。 |
懺法 | 佛教禮懺的儀制。始于南朝梁武帝蕭衍為妃郗氏制《慈悲道場懺法》。自后有《水懺法》﹑《觀音懺法》﹑《阿彌陀懺法》等。見《釋氏通鑒》卷五。 辭典解釋懺法 chàn fǎ ㄔㄢˋ ㄈㄚˇ 佛教徒修習懺悔所依據的儀軌。 清.錢謙益〈華嚴懺法序〉:「圣天子圣輪御世,崇信大乘,方以華嚴法界含攝群生,而木君表章懺法,實維其時。」 |
懺滌 | 1.猶懺洗。 |
懺儀 | 1.懺法。 |
懺摩 | 懺悔。梵文ksama的音譯。 |
經懺 | 1.指佛教經文和懺悔文。 2.指請僧人或道士念經拜懺﹑祈福超生的儀式。 辭典解釋經懺 jīng chàn ㄐㄧㄥ ㄔㄢˋ 佛教或道教信徒誦讀經文和修習懺悔法門。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從今經懺無心禮,專聽春雷第一聲。」 |
懺除 | 懺悔以去除(惡業)。 |
禮懺 | 1.佛教語。謂禮拜佛菩薩,誦念經文,以懺悔所造之罪惡。通稱拜懺。 辭典解釋禮懺 lǐ chàn ㄌㄧˇ ㄔㄢˋ 禮拜佛、法、僧三寶,懺悔所造的罪業。《梁書.卷五一.處士傳.庾詵傳》:「晚年以后,尤尊釋教,宅內立道場,環繞禮懺,六時不綴。」《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九回》:「即令家人等買棺盛殮,送回原籍。家人等循俗例,為之延僧禮懺。」唐.智升撰有《諸經禮懺儀》三卷。今通稱為「拜懺」。 |
詞懺 | 指誦經拜懺的道士。 |
懺陳 | 1.猶懺悔。陳,自陳己過。 |
寶懺 | 僧道祝禱時念誦的經文。懺,梵語的省譯。 |
懺洗 | 1.佛教語。謂清心悔罪。 |
懺拔 | 1.猶懺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