旒字組詞 旒的詞語
旒字的常見組詞有:冕旒、綴旒、九旒冕、韜旒、龍旒、綵旒、前旒、韜旒、畫旒、旒纊、旌旒、贅旒、旒蘇、畫旒、凝旒、九旒、旒綴、蔽旒、贅旒、綴旒、珠旒、玉旒、扆旒、邃旒、十二旒、旗旒、旄旒、龍旒、旒旗、旒旍,還可以根據詞語的字數、字的位置、組詞是否為成語來分類查看組詞信息。
旒字的意思
liú 1.旗子上的飄帶。2.古代帝王禮帽前后的玉串。
含有旒字的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冕旒 | 冕旒 miǎnliú 古代帝王的禮冠和禮冠前后的玉串,也用作皇帝的代稱辭典解釋冕旒 miǎn liú ㄇㄧㄢˇ ㄌㄧㄡˊ 冕,禮帽。旒,禮帽前后端垂下的穿玉絲繩。冕旒是古代最尊貴的一種禮帽,平頂。天子的禮帽有十二旒,諸侯以下遞減。 唐.王維〈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詩:「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明.凌蒙初《紅拂記.第四出》:「則索向東南地澆杯酒,抵多少具衣冠拜冕旒。」 |
綴旒 | 1.亦作"綴斿"。亦作"綴游"。 2.猶表率。 3.比喻君主為臣下挾持,大權旁落。 4.喻指一般居虛位而無實權者。 5.比喻國勢垂危。 6.用以比喻情況危急。 辭典解釋綴旒 zhuì liú ㄓㄨㄟˋ ㄌㄧㄡˊ 旌旗的垂飾。引申有表率、歸依之意。 《詩經.商頌.長發》:「受小球大球,為下國綴旒。」 旗旒為臣下所執持,故比喻國君為臣下所挾持,大權旁落或處境危殆。《后漢書.卷五九.張衡傳》:「君若綴旒,人無所麗。」《文選.劉琨.勸進表》:「國家之危,有若綴旒。」也作「贅旒」。 |
九旒冕 | 古代王公戴的一種禮帽。 |
韜旒 | 猶垂旒。帝冕前后垂下的玉串。借指皇帝。 |
龍旒 | 龍旗。 |
綵旒 | 1.亦作"彩斿"。 2.旗幟上的彩色飄帶。借指彩旗。 |
前旒 | 古代帝王冕冠前沿垂懸的玉串。指代帝王。 |
韜旒 | 猶垂旒。帝冕前后垂下的玉串。借指皇帝。 |
畫旒 | 1.旗子上的彩色飾物。 |
旒纊 | 1.有垂旒與黈纊為飾的帝王冠冕。亦借指帝王視聽。 2.借稱帝王。 |
旌旒 | 1.亦作"旌斿"。 2.旌旗。 |
贅旒 | 贅,連綴;旒,旌旗上的飄帶。比喻實權旁落﹑為大臣挾持的君主。后亦指有職無權的官吏。 辭典解釋贅旒 zhuì liú ㄓㄨㄟˋ ㄌㄧㄡˊ 國君為臣下所挾持,大權旁落。《公羊傳.襄公十六年》:「曷為遍刺天下之大夫,君若贅旒然。」也作「綴旒」。 |
旒蘇 | 旒旗的垂飾。 |
畫旒 | 1.旗子上的彩色飾物。 |
凝旒 | 1.冕旒靜止不動。形容帝王態度肅穆專注。 2.代稱帝王。 |
九旒 | 亦作“九斿”。亦作“九游”。古代旌旗上的九條絲織垂飾。星名。古時官冕上的九串垂珠。亦作:九斿九游辭典解釋九旒 jiǔ liú ㄐㄧㄡˇ ㄌㄧㄡˊ 古代旌旗上的九條絲織垂飾。 《禮記.樂記》:「龍旗九旒,天子之旌也。」 《文選.何晏.景福殿賦》:「參旗九旒,從風飄揚。」 古代冠冕上的九串垂珠。 《文選.曹植.七啟》:「九旒之冕,散耀垂文;華組之纓,從風紛紜。」 |
旒綴 | 1.旌旗的垂飾。系結于旌旗之上。喻附屬﹐附贅。 |
蔽旒 | 冠冕前后懸垂的玉飾。借指皇帝面前。語出《孔子家語.入官》:"古者圣主冕而前旒,所以蔽明。" |
贅旒 | 贅,連綴;旒,旌旗上的飄帶。比喻實權旁落﹑為大臣挾持的君主。后亦指有職無權的官吏。 辭典解釋贅旒 zhuì liú ㄓㄨㄟˋ ㄌㄧㄡˊ 國君為臣下所挾持,大權旁落。《公羊傳.襄公十六年》:「曷為遍刺天下之大夫,君若贅旒然。」也作「綴旒」。 |
綴旒 | 1.亦作"綴斿"。亦作"綴游"。 2.猶表率。 3.比喻君主為臣下挾持,大權旁落。 4.喻指一般居虛位而無實權者。 5.比喻國勢垂危。 6.用以比喻情況危急。 辭典解釋綴旒 zhuì liú ㄓㄨㄟˋ ㄌㄧㄡˊ 旌旗的垂飾。引申有表率、歸依之意。 《詩經.商頌.長發》:「受小球大球,為下國綴旒。」 旗旒為臣下所執持,故比喻國君為臣下所挾持,大權旁落或處境危殆。《后漢書.卷五九.張衡傳》:「君若綴旒,人無所麗。」《文選.劉琨.勸進表》:「國家之危,有若綴旒。」也作「贅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