祆字組詞 祆的詞語
祆字的常見組詞有:火燒祆廟、火燒祆廟、祆廟火、祆神廟、火祆、祆道、祆主、祆祠、祆廟火、祆廟、祆正、祆神廟、祆神、祆教、胡祆,還可以根據詞語的字數、字的位置、組詞是否為成語來分類查看組詞信息。
祆字的意思
xiān 祆教。參見〔拜火教〕
含有祆字的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火燒祆廟 | 《淵鑒類函》卷五八引《蜀志》:“昔蜀帝生公主,詔乳母陳氏乳養。辭典解釋火燒祆廟 huǒ shāo xiān miào ㄏㄨㄛˇ ㄕㄠ ㄒㄧㄢ ㄇㄧㄠˋ 蜀公主乳母之子因思念公主而成疾,公主假幸祆廟之名,前去探視,時子沉睡,公主遺玉環而去,待子醒而見之,怨氣成火而廟焚的故事。見《淵鑒類函.卷五八.公主三》。后多用以比喻感情受挫或好事多磨。 元.無名氏《爭報恩.第一折》:「我今夜著他個火燒祆廟,水淹斷了藍橋。」 |
火燒祆廟 | 《淵鑒類函》卷五八引《蜀志》:“昔蜀帝生公主,詔乳母陳氏乳養。辭典解釋火燒祆廟 huǒ shāo xiān miào ㄏㄨㄛˇ ㄕㄠ ㄒㄧㄢ ㄇㄧㄠˋ 蜀公主乳母之子因思念公主而成疾,公主假幸祆廟之名,前去探視,時子沉睡,公主遺玉環而去,待子醒而見之,怨氣成火而廟焚的故事。見《淵鑒類函.卷五八.公主三》。后多用以比喻感情受挫或好事多磨。 元.無名氏《爭報恩.第一折》:「我今夜著他個火燒祆廟,水淹斷了藍橋。」 |
祆廟火 | 即火燒祆廟的民間故事。相傳蜀帝公主與乳母陳氏之子相愛,約定在祆廟相會。公主入廟,見陳生熟睡,遂解玉環附生懷中而去。生醒,知戀人遠去,怨氣化火身與廟俱毀。見《淵鑒類函》卷五八引《蜀志》。后用為姻緣不遂之典。 |
祆神廟 | 即祆廟。 |
火祆 | 1.即瑣羅亞斯德教。該教最初流行于伊朗和中亞細亞一帶,南北朝時傳入我國后稱"火祆教"或"火祆",以火為善和光明的代表,以禮拜"圣火"為主要儀式。 |
祆道 | 辭典解釋祆道 xiān dào ㄒㄧㄢ ㄉㄠˋ 祆教的別名。參見「祆教」條。 英語 Zoroastrianism, see also 祆教 |
祆主 | 古代祆教祈禱日主演幻術的人。 |
祆祠 | 1.祆教祭祀火神的寺院。 2.泛指西方傳入的宗教。 |
祆廟火 | 即火燒祆廟的民間故事。相傳蜀帝公主與乳母陳氏之子相愛,約定在祆廟相會。公主入廟,見陳生熟睡,遂解玉環附生懷中而去。生醒,知戀人遠去,怨氣化火身與廟俱毀。見《淵鑒類函》卷五八引《蜀志》。后用為姻緣不遂之典。 |
祆廟 | 即祆祠。祆教祭祀火神的寺院。即民間故事“火燒祆廟”中蜀帝公主與其乳母之子陳生相約私會處。 |
祆正 | 1.官名。北齊至隋唐主管祆教之官。 |
祆神廟 | 即祆廟。 |
祆神 | 祆教所尊奉祭祀的神。辭典解釋祆神 xiān shén ㄒㄧㄢ ㄕㄣˊ 祆教所祭拜的火神。 白眉神的別名。參見「白眉神」條。 |
祆教 | 1.即瑣羅亞斯德(舊譯"蘇魯友")教,俗稱拜火教。相傳為公元前六世紀瑣羅亞斯德創。波斯薩珊王朝奉為國教。其教創善﹑惡二元論,以火為善神的代表。南北朝時傳入中國后又稱"火祆教"或"祆教"。唐代曾一度于長安建祠盛行,并立官專管。武宗反佛后漸廢不傳。 2.泛指西方傳入中國的天主教基督教等宗教。 辭典解釋祆教 xiān jiào ㄒㄧㄢ ㄐㄧㄠˋ 回教出現前古代伊朗的主要宗教。現存于伊朗偏僻地區及盛行于印度境內帕西人中。約在西元前六~七世紀間,由瑣羅亞斯德所創。奉波斯古經為經典。該教認為火、光明、清凈、創造、生是善端;黑暗、惡濁、不凈、破壞是惡端。代表善端的神是阿胡拉.瑪茲達;代表惡端的神是安格拉.紐曼,二者雖都是時間之神楚爾凡所生,卻互相斗爭,斗爭的結果,善必勝惡。人可以在善惡兩神之爭中,自由選擇,決定自己的命運。直到人死后,阿胡拉.瑪茲達將根據其在世的言行,進行審判,或上升天堂,或投入地獄。在宗教活動上,教徒在麻葛指導下經過一定的儀式,禮拜圣火,因為火是光明、善的代表,阿胡拉.瑪茲達的象征。該教于六世紀約南北朝時傳入中國,北宋末南宋初在汴梁、鎮江等地還有祆祠,但宋以后,中國史籍則不再提及。 也稱為「波斯教」、「拜火教」、「祆道」。英語 Zoroastrianism德語 Parsismus, Zoroastrismus, Religion der Feueranbeter |
胡祆 | 唐時稱瑣羅亞斯德教(拜火教)信仰為胡祅﹐并在長安等地建有胡祅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