祧字組詞 祧的詞語
祧字的常見組詞有:不祧之宗、雙祧、祧續、雙祧、議祧、祧遷、祧廟、二祧、不祧、廟祧、遷祧、兼祧、祧師、祧緒、不祧之祖、承祧、議祧、享祧、宗祧、祧主、祧遷、祧藏、祧祊、祧緒、祧師、祧續、祧廟、私祧、守祧、遷祧,還可以根據詞語的字數、字的位置、組詞是否為成語來分類查看組詞信息。
祧字的意思
tiāo 1.古代祭遠祖的家廟。后來也指繼承先代。2.遷廟。把隔了幾代的祖宗的神位遷到遠祖廟里。只有本宗之始祖不遷,稱不祧之祖。
含有祧字的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不祧之宗 | 亦作"不祧之祖"。 |
雙祧 | 1.一子兼祧兩房。俗稱兩房合一子。 |
祧續 | 1.猶祧緒。指子孫傳宗接代。 |
雙祧 | 1.一子兼祧兩房。俗稱兩房合一子。 |
議祧 | 擬議將親盡之祖的神主遷出宗廟藏于祧﹐謂之"議祧"。祀遠祖﹑始祖之廟為祧。古代帝王宗廟﹐除百世之祖不遷外﹐其馀五世親盡則遷去神主藏于祧。 |
祧遷 | 1.把隔了幾代的祖宗的神主遷入遠祖之廟。 |
祧廟 | 1.遠祖廟。 |
二祧 | 指古代帝王七廟中兩位功德特出而保留不遷的遠祖廟。 |
不祧 | 古代帝王的宗廟分家廟和遠祖廟,遠祖廟稱祧。家廟中的神主,除始祖外,凡輩分遠的要依次遷入祧廟中合祭;永不遷移的叫做“不祧”。辭典解釋不祧 bù tiāo ㄅㄨˋ ㄊㄧㄠ 一種古代廟制。古時要把世次過遠的祖先神主,陸續遷于太祖廟合祭,稱為「祧」,只有創業的始祖是永不遷移的,稱為「不祧」。后比喻永久不廢之意。 《宋史.卷一○六.禮志九》:「今太祖受命開基,太宗纘承大寶,則百世不祧之廟矣。」 |
廟祧 | 泛指祖廟。 |
遷祧 | 古代帝王對世數遠隔之祖,依制將其神主遷入遠祖之廟。后亦比喻束之高閣。 |
兼祧 | 在封建宗法制度下,一個男子同時繼承兩家宗祧的習俗。兼祧人不脫離原來家庭的裔系,兼做所繼承家庭的嗣子。辭典解釋兼祧 jiān tiāo ㄐㄧㄢ ㄊㄧㄠ 宗法上稱一子繼承兩房。 清.俞樾《俞樓雜纂.卷一一.喪服私論》:「道光間議定服制,大宗子兼祧小宗,則為所生父母斬衰三年,而為兼祧父母齊衰不杖期。」 《老殘游記二編.第六回》:「不怕等二老歸天后再還宗,或是兼祧兩姓俱可。」 |
祧師 | 古代教民禮儀之官。 辭典解釋祧師 tiāo shī ㄊㄧㄠ ㄕ 古代教民眾禮儀的禮官。 漢.賈誼《新書.卷五.輔佐》:「祧師典春,以掌國之眾庶,四民之序。」 |
祧緒 | 1.世代相承的統緒。謂傳宗接代,使對祖先的祭祀綿延不絕。 辭典解釋祧緒 tiāo xù ㄊㄧㄠ ㄒㄩˋ 奉祀祖先。 《聊齋志異.卷二.聶小倩》:「但生平止此兒,用承祧緒,不敢令有鬼偶。」 |
不祧之祖 | 不遷入祧廟的祖先,一般指創業之祖。常用以比喻創立某種事業永遠受到尊崇的人。亦作:不祧之宗 |
承祧 | 1.承繼奉祀祖先的宗廟。 2.指承繼為后嗣。 辭典解釋承祧 chéng tiāo ㄔㄥˊ ㄊㄧㄠ 承繼奉祀祖先的宗廟。 唐.韓愈〈順宗實錄三〉:「付爾以承祧之重,勵爾以主鬯之勤。」 《儒林外史.第二五回》:「此后成人婚娶,俱系鮑文卿撫養。立嗣承祧,兩無異說。」 |
議祧 | 擬議將親盡之祖的神主遷出宗廟藏于祧﹐謂之"議祧"。祀遠祖﹑始祖之廟為祧。古代帝王宗廟﹐除百世之祖不遷外﹐其馀五世親盡則遷去神主藏于祧。 |
享祧 | 祭祀。 |
宗祧 | 1.宗廟。 2.引申指家族世系;宗嗣;嗣續。 辭典解釋宗祧 zōng tiāo ㄗㄨㄥ ㄊㄧㄠ 祧,指遠祖的廟。宗祧指宗廟。 《左傳.襄公二十三年》:「紇不佞,失守宗祧。」 《文選.潘岳.秋興賦》:「龜祀骨于宗祧兮,思反身于綠水。」 家族相傳的世系、宗嗣。 《聊齋志異.卷二.紅玉》:「仆之臥薪嘗膽者,固有日矣,但憐此褓中物,恐墜宗祧。」 《紅樓夢.第一二○回》:「今歸薛姓,產難完劫,遺一子于薛家以承宗祧。」 德語 Ahnenhalle |
祧主 | 1.遠祖廟的神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