菽字組詞 菽的詞語
菽字的常見組詞有:菽粟、啜菽飲水、啜菽、不辨菽麥、布帛菽粟、不辯菽麥、不辨菽麥、魚菽之祭、未辨菽麥、不辨菽粟、未辨菽麥、稻菽、飲水啜菽、芻菽、半菽不飽、芻菽、麻菽、荏菽、啜菽飲水、智昏菽麥、魚菽之奠、飲水食菽、菽乳、智昏菽麥、菽藿、藿菽、不辯菽麥、魚菽之祭、禾菽、菽漿,還可以根據詞語的字數、字的位置、組詞是否為成語來分類查看組詞信息。
菽字的意思
shū 豆類的總稱:不辨菽麥。
含有菽字的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菽粟 | 菽粟 shūsù 泛指糧食布帛菽粟辭典解釋菽粟 shú sù ㄕㄨˊ ㄙㄨˋ 豆類及谷類。 《孟子.盡心上》:「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 |
啜菽飲水 | 啜菽飲水 chuòshū-yǐnshuǐ 吃豆類,喝清水,形容生活清苦君子啜菽飲水,非愚也,是節然也。——《荀子·天論》辭典解釋啜菽飲水 chuò shú yǐn shuǐ ㄔㄨㄛˋ ㄕㄨˊ ㄧㄣˇ ㄕㄨㄟˇ 吃豆粥,喝清水。形容家貧而孝子曲盡孝心。《禮記.檀弓下》:「子路曰:『傷哉貧也!生無以為養,死無以為禮也。』孔子曰:『啜菽飲水盡其歡,斯之謂孝。』」唐.王勃〈倬彼我系〉詩:「夫豈不懷?高山仰止,愿言毓德,啜菽飲水。」后亦指生活清苦,飲食粗簡。宋.司馬光〈辭知制誥第七狀〉:「臣生負大罪,死負余愧。雖進極榮顯,不若啜菽飲水,長為布衣也。」也作「飲水啜菽」、「飲水食菽」。 |
啜菽 | 啜菽 chuòshū 以豆為食 |
不辨菽麥 | 不辨菽麥 bùbiàn-shūmài(1) ∶辨不清大豆和麥子。比喻愚昧沒有識別能力周子有兄而無慧,不能辨菽麥,故不可立。——《左傳·成公十八年》(2) ∶形容愚昧,缺乏實際知識世間也盡有不辨菽麥的人。——郭沫若《抱箭集·銀杏》辭典解釋不辨菽麥 bù biàn shú mài ㄅㄨˋ ㄅㄧㄢˋ ㄕㄨˊ ㄇㄞˋ 菽,豆子。不辨菽麥指無法分別豆子與麥子。形容人愚昧無知。語本《左傳.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無慧,不能辨菽麥,故不可立。」后亦比喻缺乏常識或判斷能力。南朝梁.陶弘景〈相經序〉:「或不辨菽麥,更保黃者,此又明其偏有得也。」 |
布帛菽粟 | 布帛菽粟 bùbó-shūsù 菽:豆類總稱。粟:谷子。比喻雖然平常但是日常不可缺少的事物子弟的教育猶如布帛菽粟,知德者尤尊崇之。——葉圣陶《潘先生在難中》辭典解釋布帛菽粟 bù bó shú sù ㄅㄨˋ ㄅㄛˊ ㄕㄨˊ ㄙㄨˋ 布帛,指布匹衣物。菽粟,指豆、稻等日常食物。布帛菽粟比喻雖屬平常,卻連一日都不可缺少的事物。 《宋史.卷四二七.道學傳一.程頤傳》:「其言之旨,若布帛菽粟然,知德者尤尊崇之。」 英語 cloth, silk, beans and grain, food and clothing, daily necessities德語 die notwendigen Mittel zum Lebensunterhalt (S)?, Tuch, Seide, Bohnen, Getreide – Nahrung und Kleidung (S)? |
不辯菽麥 | 同“不辨菽麥”。 |
不辨菽麥 | 不辨菽麥 bùbiàn-shūmài(1) ∶辨不清大豆和麥子。比喻愚昧沒有識別能力周子有兄而無慧,不能辨菽麥,故不可立。——《左傳·成公十八年》(2) ∶形容愚昧,缺乏實際知識世間也盡有不辨菽麥的人。——郭沫若《抱箭集·銀杏》辭典解釋不辨菽麥 bù biàn shú mài ㄅㄨˋ ㄅㄧㄢˋ ㄕㄨˊ ㄇㄞˋ 菽,豆子。不辨菽麥指無法分別豆子與麥子。形容人愚昧無知。語本《左傳.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無慧,不能辨菽麥,故不可立。」后亦比喻缺乏常識或判斷能力。南朝梁.陶弘景〈相經序〉:「或不辨菽麥,更保黃者,此又明其偏有得也。」 英語 lit. cannot tell beans from wheat (idiom)?; fig. ignorant of practical matters法語 (expr. idiom.)? être incapable de distinguer les haricots du blé, être d'une ignorance crasse dans le domaine pratique |
魚菽之祭 | 以魚﹑豆為祭品的祭事。魚﹑豆是常用食品,表明祭品的菲薄。 |
未辨菽麥 | 1.分不清豆子和麥子。形容愚昧無知。 |
不辨菽粟 | 猶不辨菽麥。粟,小米。 |
未辨菽麥 | 1.分不清豆子和麥子。形容愚昧無知。 |
稻菽 | 稻和菽。 |
飲水啜菽 | 喝清水,吃豆類。形容生活清苦。語出《禮記?檀弓下》:“孔子曰:啜菽飲水盡其歡,斯之謂孝。”亦作:飲水食菽 辭典解釋飲水啜菽 yǐn shuǐ chuò shú ㄧㄣˇ ㄕㄨㄟˇ ㄔㄨㄛˋ ㄕㄨˊ 形容生活清苦,飲食粗簡。宋.蘇轍〈答黃庭堅書〉:「獨顏氏子飲水啜菽,居于陋巷,無假于外。」也作「啜菽飲水」、「飲水食菽」。 |
芻菽 | 1.亦作"芻叔"。 2.即芻豆。 辭典解釋芻菽 chú shú ㄔㄨˊ ㄕㄨˊ 草和豆。指飼養牲畜的草料。 《魏書.卷四七.盧玄傳》:「卿若殺身成名,貽之竹素,何如甘彼芻菽,以辱君父乎?」 宋.陳造〈車堰牛〉詩:「君看廟前牲,被繡飽芻菽。」 |
半菽不飽 | 辭典解釋半菽不飽 bàn shú bù bǎo ㄅㄢˋ ㄕㄨˊ ㄅㄨˋ ㄅㄠˇ 形容生活困苦。 《幼學瓊林.卷三.飲食類》:「飲食貧難曰半菽不飽,厚恩圖報曰每飯不忘。」 |
芻菽 | 1.亦作"芻叔"。 2.即芻豆。 辭典解釋芻菽 chú shú ㄔㄨˊ ㄕㄨˊ 草和豆。指飼養牲畜的草料。 《魏書.卷四七.盧玄傳》:「卿若殺身成名,貽之竹素,何如甘彼芻菽,以辱君父乎?」 宋.陳造〈車堰牛〉詩:「君看廟前牲,被繡飽芻菽。」 |
麻菽 | 麻與豆。 |
荏菽 | 大豆。 |
啜菽飲水 | 啜菽飲水 chuòshū-yǐnshuǐ 吃豆類,喝清水,形容生活清苦君子啜菽飲水,非愚也,是節然也。——《荀子·天論》辭典解釋啜菽飲水 chuò shú yǐn shuǐ ㄔㄨㄛˋ ㄕㄨˊ ㄧㄣˇ ㄕㄨㄟˇ 吃豆粥,喝清水。形容家貧而孝子曲盡孝心。《禮記.檀弓下》:「子路曰:『傷哉貧也!生無以為養,死無以為禮也。』孔子曰:『啜菽飲水盡其歡,斯之謂孝。』」唐.王勃〈倬彼我系〉詩:「夫豈不懷?高山仰止,愿言毓德,啜菽飲水。」后亦指生活清苦,飲食粗簡。宋.司馬光〈辭知制誥第七狀〉:「臣生負大罪,死負余愧。雖進極榮顯,不若啜菽飲水,長為布衣也。」也作「飲水啜菽」、「飲水食菽」。 |
智昏菽麥 | 謂智力不能辨認豆麥。形容無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