螂字組詞 螂的詞語
螂字的常見組詞有:蟑螂、螳螂、蜣螂、螳螂捕蟬、螞螂、螳螂搏蟬、螳螂拒轍、螳螂捕蟬、螳螂當轍、鶴勢螂形、蜣螂轉糞、螳螂怒臂、螳螂拳、屎蜣螂、螞螂、怒臂螳螂、虼螂、蕈螂、螳螂黃雀、螳螂當轍、螳螂奮臂、虼螂皮、螳螂之衛、螳螂拒轍、螳螂奮臂、螳螂黃雀、螳螂子、螳螂捕蟬,黃雀在后、蜣螂之轉、蜣螂轉糞,還可以根據詞語的字數、字的位置、組詞是否為成語來分類查看組詞信息。
螂字的意思
láng 見〔蟑螂〕、〔螳螂〕、〔蜣螂〕
含有螂字的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蟑螂 | 蟑螂 zhāngláng 蜚蠊目的昆蟲,扁平而頭部朝下,黑褐色,有光澤,主要在夜間活動,白天隱藏在黑暗潮濕的地方,常咬壞衣物,并能傳布某些疾病辭典解釋蟑螂 zhāng láng ㄓㄤ ㄌㄤˊ 動物名。節肢動物門昆蟲綱直翅目。頭小下垂,身體扁平,有長絲狀觸角。腳粗有刺,后翅呈薄膜狀,折疊藏在前翅下。尾部有二條具感覺作用的尾毛。繁殖迅速,食害衣物、食品,是家居大害蟲。 近義詞甲由也稱為「蜚蠊」。英語 cockroach德語 Kakerlake (S, Bio)?, Küchenschabe (S, Bio)?, Schabe (S, Bio)?法語 cafard, blatte, cafard, blatte |
螳螂 | 螳螂 tángláng 螳螂屬或者有關屬(螳螂總科)的昆蟲,具有長的前胸,取食其它昆蟲,用前肢抱握好像念經但是對人類無害辭典解釋螳螂 táng láng ㄊㄤˊ ㄌㄤˊ 動物名。一種昆蟲。節肢動物門昆蟲綱,全身呈綠色或土黃色,體長,腹部肥大,頭三角形,前胸延長如頸,前肢作鐮形,有棘刺,便于捕獲他蟲。因捕食害蟲,有益農業,屬益蟲。 也稱為「刀螂」、「天馬」。英語 mantis, praying mantis德語 Fangschrecken, Gottesanbeterinnen (lat: Mantodea)? (Eig, Bio)?法語 mante religieuse, Mantodea |
蜣螂 | 蜣螂 qiāngláng 滾糞成球而在其中產卵,幼蟲在其上取食的一種金龜科甲蟲(如糞金龜)——俗稱“屎殼郎”辭典解釋蜣螂 qiāng láng ㄑㄧㄤ ㄌㄤˊ 動物名。昆蟲綱鞘翅目金龜子科。背有堅甲,全體黑色,富金屬光澤,常把人畜的糞便推轉成丸球,而慢慢食用,并產卵于糞上,孵化的幼蟲也以糞便為食。 也稱為「虼螂」、「蛣蜣」、「轉丸」、「屎蚵蜋」。英語 dung beetle德語 Mistk?fer (S, Bio)? |
螳螂捕蟬 | |
螞螂 | 螞螂 māláng 〈方〉∶蜻蜓辭典解釋螞螂 mā lang ㄇㄚ ˙ㄌㄤ 蜻蜓。 |
螳螂搏蟬 | 辭典解釋螳螂搏蟬 táng láng bó chán ㄊㄤˊ ㄌㄤˊ ㄅㄛˊ ㄔㄢˊ 螳螂欲捕蟬而不知黃雀在后。典出《莊子.山木》。比喻眼光短淺,只貪圖眼前的利益而不顧后患。也作「螳螂捕蟬」。 |
螳螂拒轍 | 猶螳臂當車。 |
螳螂捕蟬 | |
螳螂當轍 | 猶螳臂當車。參見:螳臂當車 |
鶴勢螂形 | 謂腰肢纖裊,體態輕盈。 |
蜣螂轉糞 | 見"蜣螂轉丸"。 |
螳螂怒臂 | 同“螳蜋奮臂 ”。 |
螳螂拳 | 辭典解釋螳螂拳 táng láng quán ㄊㄤˊ ㄌㄤˊ ㄑㄩㄢˊ 一種拳術,相傳為明末清初山東即墨縣人王朗所創。王朗由螳螂兩臂的動作得到啟發,并吸收當時中國北方的名拳,集其大成,而創為此拳。螳螂拳的特點為手腳緊密配合,招法精妙迅術速,在受對方攻擊的同時自己也進攻,并用其獨特的螳螂手迷人眼目,再配合閉門腳攻擊對手。 德語 Tang Lang Quan (eine asiatische Kampfkunst, w?rtlich /Faust der Gottesanbeterin/)? (Eig, Sport)? |
屎蜣螂 | 即蜣螂。一種吃屎或動物尸體的黑甲蟲。胸腳多毛。常用以比喻徒有其表而內在丑惡的人。 |
螞螂 | 螞螂 māláng 〈方〉∶蜻蜓辭典解釋螞螂 mā lang ㄇㄚ ˙ㄌㄤ 蜻蜓。 英語 dragonfly |
怒臂螳螂 | 比喻自不量力者。參見:怒臂 、“螳臂當車 、 |
虼螂 | 辭典解釋虼螂 gè láng ㄍㄜˋ ㄌㄤˊ 蜣螂的別名。參見「蜣螂」條。 |
蕈螂 | 辭典解釋蕈螂 xùn láng ㄒㄩㄣˋ ㄌㄤˊ 動物名。形狀像瓢蟲,體形扁圓而呈黃褐色,背上有四點黑色圓點花紋。身長約一公分半。食蕈類為生,故稱為「蕈螂」。 |
螳螂黃雀 |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略語。 |
螳螂當轍 | 猶螳臂當車。參見:螳臂當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