襕字組詞 襕的詞語
襕字的常見組詞有:白襕、紫羅襕、金襕、袍襕、膝襕、皂襕、棠苧襕衫、三襕貼里、裙襕、羅襕、襕幞、襕帶、襕袍、襕笏、襕裙、襕衫、邊襕、碧襕,還可以根據詞語的字數、字的位置、組詞是否為成語來分類查看組詞信息。
襕字的意思
lán 古代上下衣相連的服裝,即長衫或袍:~衫(古時讀書人的服裝)。
含有襕字的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白襕 | 1.古時士人的服裝。 |
紫羅襕 | 1.一種用紫色羅緞縫制的官服。 2.花名。 |
金襕 | 佛教僧尼穿著的金色袈裟。 |
袍襕 | 泛指袍服。襕,襕衫。 |
膝襕 | 明代的一種制服。 |
皂襕 | 古時上下衣相連的黑色服裝。 |
棠苧襕衫 | 古代士人的一種衣服。 |
三襕貼里 | 明代欽賞顯貴內臣的一種服飾之名。 |
裙襕 | 1.裙子;裙幅。 2.車上下垂的帷幕。 3.鱉甲邊緣的肉質部分。 |
羅襕 | 1.古代絲制公服。按官品的高下﹐有紫襕﹑緋襕﹑綠襕等區別。 |
襕幞 | 穿襕袍,戴幞頭。古代宦者常服。 |
襕帶 | 穿襕衫,系革帶。古代士大夫的服飾。 |
襕袍 | 1.古代的一種公服。因其于袍下施橫襕為裳,故稱。其制始于北周。 |
襕笏 | 穿襕袍,執手板。古代官吏朝會時的服飾。 |
襕裙 | 1.抹胸的別稱。 辭典解釋襕裙 lán qún ㄌㄢˊ ㄑㄩㄣˊ 覆蓋在胸腹的小衣。唐時稱為「抹胸」,宋、明時稱為「襪胸」,清時稱為「肚兜」。 《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七》:「口里謅道:『小娘子提起了襕裙』,蓋是福建人叫『女子抹胸』做『襕裙』。」 |
襕衫 | 1.古代士人之服。因其于衫下施橫襕為裳,故稱。其制始于北周,后世沿襲,明清時為秀才舉人公服。 辭典解釋襕衫 lán shān ㄌㄢˊ ㄕㄢ 古代讀書人的家常服飾。《宋史.卷一五三.輿服志五》:「襕衫,以白細布為之,圓領大袖下施橫襕為裳,腰間有辟積。進士及國子生、州縣生服之。」《土風錄.卷三.襕衫》:「按綱目集覽,馬周以三代布深衣,因于其下著衫及裙,名曰襕衫。以為上士之服。……或云當為藍衫。」也作「藍衫」。 |
邊襕 | 見"邊欄"。 |
碧襕 | 1.綠色的襕衫。為古代執儀仗的衛士所服。 2.指穿碧襕的衛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