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怎么讀 扶的意思

漢字 | 扶 |
---|---|
讀音 |
|
注音 | ㄈㄨˊ |
部首 | [扌] 提手旁 |
筆畫 | 總筆畫:7 部外:4 |
異體字 | ? 榑 ?? ?? ?? ?? |
字形結構 | 左右結構 |
統一編碼 | 基本區 U+6276 |
其它編碼 | 五筆:rfwy|rgy 倉頡:qqo 鄭碼:dbod 四角:55080 |
筆順編碼 | 1211134 |
筆順筆畫 | 一丨一一一ノ丶 |
筆順名稱 | 橫 豎鉤 提 橫 橫 撇 捺 |
扶字的意思
1.用手支持使人、物或自己不倒:扶犁。扶老攜幼。扶著欄桿。
2.用手幫助躺著或倒下的人坐或立;用手使倒下的東西豎直:扶苗。護士扶起傷員,給他換藥。
3.扶助:扶貧。扶危濟困。救死扶傷。
4.姓。
扶字的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 扶
fú ㄈㄨˊ
攙,用手支持人或物,使不倒:攙扶。扶正。扶老攜幼。幫助,援助:扶養。扶植。扶危濟困。用手按著或把持著:扶梯。沙發扶手。姓。英語 support, help; protect; hold on
德語 stützen, helfen (V)?,Fu (Familienname)? (Eig)
法語 tenir,relever,redresser,soutenir,assister
扶字的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扶 fú
〈動〉
(1) (形聲。從手,夫聲。從“手”,表示與手的動作有關。本義:攙扶)
(2) 同本義 [support with the hand]
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論語·季氏》
車至門扶。——《戰國策·衛策》。注:“扶,謂下車。”
遂扶以下。——《左傳·宣公二年》
扶杖望朱砂庵而登。——《徐霞客游記·游黃山記》
(3) 又如:扶綽(攙扶,扶托);扶策(扶助,攙扶);扶掖(攙扶;扶助);扶挈(以手攙扶);扶將(攙扶)
(4) 扶持;護持 [support;shield and sustain]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荀子·勸學》
(5) 又如:扶樹(扶持培植);扶舁(扶持;攙扶);扶舁(護持扛抬);扶傾(扶持傾危的建筑物);扶撥(扶持傾斜);扶衛(扶持衛護)
(6) 通“輔”。輔助;幫助 [assist;help]
扶,佐也。——《說文》
若扶梁伐 趙。——《戰國策·宋策》
求太老爺拘拿兇犯,以扶善良。——《紅樓夢》
(7) 又如:扶政(輔佐政事);扶攜(扶助提攜);扶獎(輔助)
(8) 護送 [escort]。如:扶靈;扶柩;扶喪(扶送靈樞)
(9) 靠近 [be closed to]
數披其木,毋使木枝挾疏。——《韓非子·楊權》
秋蛩扶戶吟,寒婦成夜織。——宋· 鮑照《擬古八首》
(10) 又如:扶疏(枝葉茂密,高低疏密有致)
(11) 攀緣 [creep]
扶搖抮抱羊角而上。——《淮南子·本紀》。注:“攀也。”
(12) 又如:扶服(伏在地上爬行);扶伏(伏地爬行);扶匐(伏地爬行)
(13) 勉力撐持[病、醉時的肢體] [in spit of;raise]。如:扶疾;扶羌(帶病);扶同詿誤(被牽連而做錯了事)
(14) 沿,順 [along]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
(15) 又如:扶向路(沿著原來的路)
(16) 通“浮”。在水上泛行 [go about in boat]
管子有扶舟之士五萬人,以待戰于 曲菑。——《管子·輕重甲》
(17) 通“撫”。撫養,培育 [foster;raise]
芒卯之妻五子,后母慈惠仁義,扶養假子。——《列女傳》
詞性變化
◎ 扶 fú
〈名〉
(1) 旁,旁側 [side]。如:扶枝(旁枝)
(2) 古代婦女肅拜行禮的一種動作 [solemn courtesy of women in ancient China]
拜,于婦人為扶自抽扶而上下也。——《釋名》
(3) [量]∶古代長度計算單位。相當于四指并列的寬度 [fourfinger width]
故上失扶寸,下得尋常。——《韓非子》
(4) 姓
扶字的辭典解釋
用手支持,使人、物或自己不倒。如:「扶老攜幼」、「攙扶」。《荀子·勸學》:「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三國演義·第五○回》:「焦頭爛額者扶策而行。」
幫助、輔佐。如:「濟弱扶貧」。《戰國策·宋衛策》:「若扶梁伐趙,以害趙國,則寡人不忍也。」《水滸傳·第六三回》:「天地咸扶,鬼神共佑。」
倚、仗。《漢書·卷一·高帝紀上》:「不如更遣長者扶義而西,告諭秦父兄。」《新唐書·卷八五·竇建德傳》:「大王奮布衣,起漳南,隋之列城莫不爭附者,以能杖順扶義,安四方也。」
護送。如:「扶靈」。唐·杜甫〈別蔡十四著作〉詩:「主人薨城府,扶櫬歸咸秦。」
循、沿。三國魏·曹植〈仙人篇〉:「玉樹扶道生,白虎夾門樞。」晉·陶淵明〈桃花源記〉:「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名姓。如漢代有扶嘉。
康熙字典解釋
扶【卯集中】【手部】 康熙筆畫:8畫,部外筆畫:4畫
〔古文〕????《唐韻》防無切《集韻》《韻會》馮無切《正韻》逢夫切,??音符。《說文》佐也。一曰相也。《揚子·方言》護也。《郭璞註》扶挾將護。《論語》顚而不扶。《前漢·高祖紀》不如更遣長者,扶義而西。《註》以義自助也。
又緣也。《晉語》侏儒扶盧。
又州名。扶州在隴右,唐屬山南道。
又澤名。《前漢·地理志扶柳縣註》地有扶澤,澤中多柳。
又姓。《前漢·藝文志》傳魯論語者,魯扶卿。
又《集韻》與芙通。扶蕖,荷也。
又與??通。大風也。
又《唐韻》甫無切《集韻》《韻會》風無切,??音夫。《禮·投壺》籌,室中五扶,堂上七扶,庭中九扶。《註》鋪四指曰扶。通作膚。《公羊傳·僖三十一年》觸石而出,膚寸而合。《註》側手曰膚,按指曰寸。
又幼小貌。《揚子·太??經》赤子扶扶。
又《集韻》蓬逋切,音蒲。與匍同。手行也。《左傳·昭二十一年》扶伏而擊之。《註》伏,蒲北反。《禮·檀弓》詩云:扶服救之。《陸氏音義》作匍匐,音同。
又《前漢·天文志》晷長爲潦,短爲旱,奢爲扶。《註》鄭氏曰:扶當爲蟠,齊魯之閒聲如酺酺,扶聲近蟠,止不行也。晉灼曰:扶,附也,小臣附近君子之側也。
又葉房尤切,音浮。《陸雲·答兄詩》昔我先公,爰造斯猷。今我六蔽,匪崇克扶。
說文解字解釋
說文解字
扶【卷十二】【手部】
左也。從手夫聲。??,古文扶。防無切
說文解字注
(扶)左也。左俗本改作佐。非。左下曰。手相助也。從手。夫聲。防無切。五部。
(??)古文扶。從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