頗怎么讀 頗的意思

漢字 | 頗 |
---|---|
讀音 |
|
注音 | ㄆㄛ |
部首 | [頁] 頁字旁 |
筆畫 | 總筆畫:14 部外:5 |
異體字 | 叵 頗 ?? |
字形結構 | 左右結構 |
簡體字形 | 頗 |
統一編碼 | 基本區 U+9817 |
其它編碼 | 五筆:hcdm|bdmy 倉頡:dembc 鄭碼:xigo 四角:41286 |
筆順編碼 | 53254132511134 |
筆順筆畫 | フノ丨フ丶一ノ丨フ一一一ノ丶 |
筆順名稱 | 橫撇/橫鉤 撇 豎 橫撇/橫鉤 點 橫 撇 豎 橫折 橫 橫 橫 撇 點 |
頗字的意思
同“頗”。
頗字的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 頗
pō ㄆㄛˉ
偏,不正:偏頗。頗覆。頗僻。 很,相當地;頗為(wéi)。頗佳。頗久。頗以為然。 姓。英語 lean one side; very, rather
德語 ganz, vollst?ndig (Adj)?,parteiisch (Adj)?,recht (Adj)?,ziemlich (Adj)?,ziemlich, betr?chtlich (Adj)?,betr?chtlich ,zu einer Seite geneigt
法語 assez,plut?t,quelque peu,un peu
頗字的詳細解釋
頗字的辭典解釋
不平正。如:「偏頗」。《楚辭·屈原·離騷》:「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
頗ㄆㄛˇpǒ 副略微。《史記·卷一三·三代世表·太史公曰》:「自殷以前諸侯不可得而譜,周以來乃頗可著。」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詮賦》:「秦世不文,頗有雜賦。」
甚、很、非常。唐·王維〈終南別業〉詩:「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清·袁枚〈答靖海侯〉:「自知獲戾,頗覺悚惶。」
可。表疑問的語氣。《晉書·卷七九·謝安傳》:「既出,(桓)?溫問左右:『頗嘗見我有如此客不?』」《洛陽伽藍記·卷三·菩提寺》:「上古以來,頗有此事否?」
不可。《敦煌變文集新書·卷三·降魔變文》:「過去百千諸佛,皆曾止住其中,說法度人,量塵沙而頗算。」通「叵」。
名姓。如明代有頗廷相。
康熙字典解釋
頗【戌集下】【頁部】 康熙筆畫:14畫,部外筆畫:5畫
《唐韻》《集韻》《韻會》滂禾切《正韻》普禾切,??音坡。《玉篇》不平也,偏也。《書·洪範》無偏無陂。《釋文》舊本作頗,音普多反。《又》人用側頗僻,民用僭忒。《傳》在位不敦平,則下民僭差。
又《多方》爾乃惟逸惟頗,大遠王命。《韻補》古義字皆音俄,周官註亦音俄,故古文尚書本作無偏無頗,遵王之義,以葉俄音。唐明皇以義字今音爲又,攺頗爲陂,以從今音,古音遂湮滅矣。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普火切,音叵。《博雅》少也。
又差多曰頗多,良久曰頗久,多有曰頗有。《史記·叔孫通傳》臣願頗采古禮與秦儀,雜就之。
又《廣韻》《集韻》??普過切,音破。《集韻》偏也。一曰疑辭。
又《集韻》蒲麋切,音皮。薳頗,楚人名,見左傳。
說文解字解釋
說文解字
頗【卷九】【頁部】
頭偏也。從頁皮聲。滂禾切
說文解字注
(頗)頭偏也。引伸爲凡偏之偁。洪範曰。無偏無頗。遵王之義。人部曰。偏者、頗也。以頗引伸之義釋偏也。俗語曰頗多頗久頗有、猶言偏多偏久偏有也。古借陂爲頗。如洪範古本作無偏無陂。顏師古匡謬正俗、李善文選注所引皆作陂。可證。迄乎天寶。乃據其時所用本作頗、而詔改爲陂。一若古無作陂者。不學而作聰之過也。陂義古皆在歌戈部。則又不知古音之過耳。從??。皮聲。滂禾切。十七部。又匹我切。言部曰。詖古文以爲頗字。言古文之假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