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言而諭的意思 不言而諭的讀音和出處
- 不
- 言
- 而
- 諭
- 成語名稱:
- 不言而諭
- 成語拼音:
- [bù yán ér yù]
- 成語解釋:
- 言:解釋,說明。不用說就可以明白。形容事理非常明顯
- 成語出處:
- 宋 蘇軾《卻鼠刀銘》:“嗚呼嗟夫,吾茍有之,不言而諭,是亦何勞。”
- 成語例句:
- “不言而諭”與“不言而喻”意義相同
- 是否常用:
- 感情褒貶:
- 中性成語
- 成語詞性:
- 作謂語、定語;指事理非常明顯
- 結構類型:
- 偏正式成語
- 形成年代:
- 古代成語
- 標準拼音:
- 繁體字形:
- 不言而諭
- 英文翻譯:
- self-evident
- 成語故事:
- 成語接龍:
- “不言而諭”成語接龍
- 成語分類:
- 四字成語 偏正式成語 B開頭的成語
- 成語關注:
- 解釋 說明 可以 明白 形容 事理 明顯
“不言而諭”的單字解釋
【不】:[bù]1.用在動詞、形容詞和其他副詞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經濟。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詞或名詞性詞素前面,構成形容詞:不法。不規則。3.單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話的意思跟問題相反):他知道嗎?——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問,跟反復問句的作用相等:他現在身體好不?5.用在動補結構中間,表示不可能達到某種結果:拿不動。做不好。裝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疊用相同的詞,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邊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錢不錢的,你喜歡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選擇:晚上他不是看書,就是寫文章。8.a)在去聲字前面,“不”字讀陽平聲,如“不會”、“不是”。b)動詞“有”的否定式是“沒有”,不是“不有”。[fǒu]相當于“否”
【言】:1.話:言語。語言。格言。諾言。發言。有言在先。言外之意。2.說:言之有理。暢所欲言。知無不言,言無不盡。3.漢語的一個字叫一言:五言詩。萬言書。全書近二十萬言。4.姓。
【而】:1.連接動詞、形容詞或詞組、分句等。a)連接語意相承的成分:偉大而艱巨的任務。戰而勝之。取而代之。我們正從事一個偉大的事業,而偉大的事業必須有最廣泛的群眾的參加和支持。b)連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補充的成分:梔子花的香,濃而不烈,清而不淡。馬克思主義叫我們看問題不要從抽象的定義出發,而要從客觀存在的事實出發。c)連接語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轉折:如果能集中生產而不集中,就會影響改進技術、提高生產。d)連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難而畏懼而退卻而消極的人,不會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時間、方式、目的、原因、依據等的成分連接到動詞上面:匆匆而來。挺身而出。為正義而戰。因公而死。視情況而定。4.插在主語謂語中間,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戰爭而不依靠人民大眾,毫無疑義將不能取得勝利。5.姓。
【諭】:1.告訴;吩咐(用于上級對下級或長輩對晚輩):手諭。面諭。2.古又同“喻”。
“不言而諭”的近義詞
“不言而諭”的相關成語
不言而諭
不言而信
不言而喻
食言而肥
聽其言而觀其行
言而不信
言而無文,行之不遠
言而無信
言而有信
一言而定
閉口不言
冰炭不言,冷熱自明
不言不語
大辯不言
緘口不言
盡在不言中
秘而不言
鉗口不言
桃李不言,下自成行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不言而諭”的關聯成語
不字的成語
言字的成語
而字的成語
諭字的成語
不開頭的成語
言開頭的成語
而開頭的成語
諭開頭的成語
bu的成語
yan的成語
er的成語
yu的成語
byey的成語
不言什么什么的成語
不什么而什么的成語
不什么什么諭的成語
什么言而什么的成語
什么言什么諭的成語
什么什么而諭的成語
“不言而諭”造句
其中的內容不言而諭,也就不必再看了。
魔法師和弓箭手被一個戰士近了身,結果是不言而諭的。
然后,不言而諭,在車隊的掩護下,龍云順利躲過城門口的稅收,蒙混進了亞特城。
被葛元羽捂住嘴巴,后面的字沒有出來,但意思已經不言而諭。
再說,駐外機構的職位為什么會落到妞媽頭上,已經不言而諭,深圳的普通公務員的配偶有這個機會么。
頓時所有人都忍不住歡呼起來,一些機靈的學生立刻將手指放在唇邊噓聲禁言,不過臉上的興奮之情卻不言而諭。
要改變自己的習慣,更還是晚上睡覺著不自覺的那種潛意識習慣,這難度自是不言而諭。
而通天道人則覺得自己三哥有哪里說錯了,只是三兄弟此時感情極好,見元始處于下風,也不說話,直接站立而起,與元始并排而立,用意不言而諭。
老夫歐冶子(倒和春秋戰國的鑄劍大師同名,名姓中的期冀不言而諭),談不上大名。
* 不言而諭的意思 不言而諭的成語解釋 不言而諭的拼音、詞性、造句、出處、近義詞、反義詞以及成語故事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