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慎罰的意思 明德慎罰的讀音和出處
- 明
- 德
- 慎
- 罰
- 成語名稱:
- 明德慎罰
- 成語拼音:
- [míng dé shèn fá]
- 成語解釋:
- 慎:謹慎。多行恩惠,少用刑罰
- 成語出處:
- 《尚書·康誥》:“惟乃丕顯考文王,克明德慎罰。”
- 成語例句: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質帝紀》:“《書》云:‘明德慎罰。’方春東作,育微敬始。”
- 是否常用:
- 一般成語
- 感情褒貶:
- 中性成語
- 成語詞性:
- 作賓語、定語;用于施政
- 結構類型:
- 聯合式成語
- 形成年代:
- 古代成語
- 標準拼音:
- 繁體字形:
- 明惪慎罰
- 英文翻譯:
- Be careful in punishment
- 成語故事:
- 成語接龍:
- “明德慎罰”成語接龍
- 成語分類:
- 四字成語 聯合式成語 M開頭的成語
- 成語關注:
- 謹慎 恩惠 刑罰
“明德慎罰”的單字解釋
【明】:1.明亮(跟“暗”相對):明月。天明。燈火通明。2.明白;清楚:問明。講明。分明。去向不明。3.公開;顯露在外;不隱蔽(跟“暗”相對):明說。明令。明溝。明槍易躲,暗箭難防。4.眼力好;眼光正確;對事物現象看得清:聰明。英明。精明強干。耳聰目明。眼明手快。5.光明:棄暗投明。明人不做暗事。6.視覺:雙目失明。7.懂得;了解:深明大義。不明利害。8.表明;顯示:開宗明義。賦詩明志。9.明明:你明知道他不會,干嗎還要為難他呀?10.次于今年、今天的:明天。明晨。明年。明春。11.朝代,公元1368—1644,朱元璋所建。先定都南京,永樂年間遷都北京。12.姓。
【德】:1.道德,品行;特指好的品行:德育。美德。德才兼備。2.心意;志向:同心同德。離心離德。3.恩惠;好處:感恩戴德。4.德國的簡稱。
【慎】:注意;小心:謹慎。不慎。慎重。
【罰】:處罰:懲罰。責罰。賞罰分明。罰他喝酒。
“明德慎罰”的相關成語
“明德慎罰”的關聯成語
明字的成語
德字的成語
慎字的成語
罰字的成語
明開頭的成語
德開頭的成語
慎開頭的成語
罰開頭的成語
ming的成語
de的成語
shen的成語
fa的成語
mdsf的成語
明德什么什么的成語
明什么慎什么的成語
明什么什么罰的成語
什么德慎什么的成語
什么德什么罰的成語
什么什么慎罰的成語
“明德慎罰”造句
配流刑的出現是封建統治者“明德慎罰”傳統思想的反映,體現了唐宋之際社會的重大變革。
“無刑”的具體方式是“明德慎罰”———崇尚德政,慎施刑罰,惟敬王刑,以成三德。
西北政法大學付玉明副教授認為中國古代法律中的明德慎罰、德主刑輔思想,均可作為我國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文化淵源。
它肇始于西周時期周公提出的“明德慎罰”,中經春秋戰國儒家傳揚的“為政以德”,形成于董仲舒的“德主刑輔”。
從這種見解出發,周公提出了“明德慎罰”的主張。
“明德慎罰”、“令順民心”是我國古代法律思想的基本觀念,我們寄希望法規能夠懲惡揚善,何謂善惡,民心自有公斷。
某以為治理國家須明德慎罰、惟刑之恤。
明德慎罰,國家既治四海平”(《荀子·成相》),盡管如此,主張“人性惡”的荀子仍然強調德為行政之本。
惟乃丕顯考文王,克明德慎罰,不敢侮鰥寡。
周公強調的核心觀點,就是后世經常重復的“明德慎罰”——這四個字,構成了《康誥》的主題詞。
* 明德慎罰的意思 明德慎罰的成語解釋 明德慎罰的拼音、詞性、造句、出處、近義詞、反義詞以及成語故事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