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常考易錯 (386個)
-
1
不恥下問
- 成語拼音:
- bù chǐ xià wèn
- 成語解釋:
- 不恥:不以為恥辱;下問:降低身份請教別人。不以向比自己學識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請教為可恥。形容虛心求教。
- 成語出處:
- 先秦 孔子《論語 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何晏集解:“下問,謂凡在己下者。”
-
2
鞭辟入里
- 成語拼音:
- biān pì rù lǐ
- 成語解釋:
- 鞭辟:鞭策,激勵;里:最里層。形容作學問切實。也形容分析透徹,切中要害。
- 成語出處:
- 盛宣懷《上張香帥書》:“侄忝承付托,責無旁貸,必當鞭辟入里,成一完全商辦大廠,為天下創。”
-
3
出神入化
- 成語拼音:
- chū shén rù huà
- 成語解釋:
- 神:神妙;化:指化境;極高超的境界。超出神妙;進入化境。形容技藝達到非常高超的境界。
- 成語出處:
- 元 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二折:“我不曾出聲,他連忙答應。”金圣嘆批:“真正出神入化之筆。”
-
4
頂禮膜拜
- 成語拼音:
- dǐng lǐ mó bài
- 成語解釋:
- 頂禮:頭、手、足五體俯伏在菩薩足下叩拜;膜拜:舉手加額;長跪而拜。原是佛教最高的敬禮方式;表示恭敬和畏服。后來形容對人崇拜恭敬到了極點。
- 成語出處:
- 清 吳趼人《痛史》第20回:“這句話傳揚開去,一時哄動了吉州百姓,扶老攜幼,都來頂禮膜拜。”
-
5
駭人聽聞
- 成語拼音:
- hài rén tīng wén
- 成語解釋:
- 駭:驚嚇;震驚。指使人聽了非常吃驚。
- 成語出處:
- 宋 朱熹《朱文公文集 答詹師書》:“浙中近年怪論百出,駭人聽聞,壞人心術。”
-
6
目不暇接
- 成語拼音:
- mù bù xiá jiē
- 成語解釋:
- 暇:閑暇;接:接收。可看的東西太多;眼睛都忙得看不過來了。
- 成語出處:
- 清 鄭燮《濰縣署中與舍弟墨之二》:“見其揚翬振彩,倏來倏往,目不暇給。”
-
7
拭目以待
- 成語拼音:
- shì mù yǐ dài
- 成語解釋:
- 擦亮眼睛等著瞧。形容期望很迫切。也表示確信某件事情一定會出現。
- 成語出處: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朝廷舊臣,山林隱士,無不拭目以待。”
-
8
妄自菲薄
- 成語拼音:
- wàng zì fěi bó
- 成語解釋:
- 過分看輕自己;形容自卑。妄:過分地;菲薄:小看;輕視。
- 成語出處:
- 三國 蜀 諸葛亮《前出師表》:“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
9
眼花繚亂
- 成語拼音:
- yǎn huā liáo luàn
- 成語解釋:
- 繚亂:紛亂。眼睛看見復雜紛繁的事物而發花、迷亂。
- 成語出處:
- 元 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似這般可喜娘的龐兒罕曾見,則著人眼花撩亂口難言,魂靈兒飛在半天。”
-
10
不速之客
- 成語拼音:
- bù sù zhī kè
- 成語解釋:
- 速:邀請。沒有邀請而自己來的客人。指意想不到的客人。
- 成語出處:
- 《周易 需》:“有不速之客三人來,敬之終吉。”孔穎達疏:“速,召也。不須召喚之客有三人自來。”
-
11
差強人意
- 成語拼音:
- chā qiáng rén yì
- 成語解釋:
- 差:稍微地;強:振奮。原指還算能振奮人的意志。現形容某人某事還不錯;大體上還能使人滿意。
- 成語出處: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吳漢傳》:“帝時遣人觀大司馬何為,還言方修戰攻之具,乃嘆曰:‘吳公差強人意,隱若一敵國矣。’”
-
12
拋磚引玉
- 成語拼音:
- pāo zhuān yǐn yù
- 成語解釋:
- 拋出磚頭;引來白玉。比喻用粗淺的、不成熟的意見或文章;引出別人高明的、或熟的意見或作品。常用作謙詞。
- 成語出處: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時有一僧便出,禮拜,師曰:‘比來拋磚引玉,卻引得個墜子。’”
-
13
失之交臂
- 成語拼音:
- shī zhī jiāo bì
- 成語解釋:
- 交臂:胳膊碰胳膊。指雙方擦肩而過。形容當面錯過機會。
- 成語出處:
- 先秦 莊周《莊子 田子方》:“吾終身與汝交一臂而失之。”
-
14
安步當車
- 成語拼音:
- ān bù dàng chē
- 成語解釋:
- 安:安詳從容;不慌不忙。步:步行;當:代替。不慌不忙地步行;權當是乘車。又借指人能安于貧賤自行其樂。
- 成語出處: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齊策四》:“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靜貞正以自虞。”
-
15
不可理喻
- 成語拼音:
- bù kě lǐ yù
- 成語解釋:
- 理:道理;事理;喻:開導;使明白。不能夠用道理來開導、說服他。形容態度蠻橫不講理。
- 成語出處:
- 明 沈德符《萬歷野獲編 褐蓋》:“要之,此輩不可理喻,亦不足深詰也。”
-
16
百無聊賴
- 成語拼音:
- bǎi wú liáo lài
- 成語解釋:
- 百:泛指多;各個方面;聊賴:憑借;指生活或感情上的寄托。指生活中思想感情沒有依托;精神空虛;感覺什么都沒意思。指精神無所寄托。
- 成語出處:
- 傅専《閣夜》詩:“百無聊賴作詞人,盡許閑愁集一身。”
-
17
不亦樂乎
- 成語拼音:
- bù yì lè hū
- 成語解釋:
- 亦:也;乎:文言文中表示疑問的語氣詞;相當于“嗎”或“呢”。不也是快樂的嗎?后用以形容事態發展到過甚的地步。
- 成語出處:
- 先秦 孔子《論語 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
18
才疏學淺
- 成語拼音:
- cái shū xué qiǎn
- 成語解釋:
- 才:才能;疏:空虛;淺薄。才能不高;學問不深。
- 成語出處:
- 元 柯丹邱《荊釵記 合巹》:“欲步蟾宮,奈才疏學淺,未得蜚沖。”
-
19
處心積慮
- 成語拼音:
- chǔ xīn jī lǜ
- 成語解釋:
- 處心:存心;積慮:圖謀了很長時間。指存心很久;費盡心機。也指千方百計地謀算。
- 成語出處:
- 《穀梁傳 隱公元年》:“何甚乎鄭伯?甚鄭伯之處心積慮成于殺也。”
-
20
各行其是
- 成語拼音:
- gè xíng qí shì
- 成語解釋:
- 行:做;是:對的;其是:他自己認為是對的。各人按照自己認為對的去做。形容思想、行動不一致。
- 成語出處: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九卷:“兩者俱賢,各行其是。”
* 中考常考易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