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什么之音的成語
-
1
靡靡之音
- 成語拼音:
- mǐ mǐ zhī yīn
- 成語解釋:
- 靡靡:頹廢萎靡。使人萎靡、頹唐的聲音。形容頹廢、萎靡或淫蕩的音樂。
- 成語出處:
- 先秦 韓非《韓非子 十過》:“師曠曰:‘此師延之所作,與紂為靡靡之樂也。’”
-
2
弦外之音
- 成語拼音:
- xián wài zhī yīn
- 成語解釋:
- 原指音樂的余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話里間接透露,而不是明說出來的意思。
- 成語出處:
- 清 袁枚《隨園詩話》第三卷:“故言盡而意亦止,絕無弦外之音,味外之味。”
-
3
亡國之音
- 成語拼音:
- wáng guó zhī yīn
- 成語解釋:
- 原指國家將亡,人民困苦,因此音樂也多表現為哀思的曲調,后多指頹靡淫蕩的歌曲。
- 成語出處:
- 西漢 戴圣《禮記 樂記》:“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
4
濮上之音
- 成語拼音:
- pú shàng zhī yīn
- 成語解釋:
- 濮上:古地名。靡靡之音
- 成語出處:
- 西漢·司馬遷《史記·樂書》:“故聞此聲必于濮水之上,先聞此聲者國削。”
-
5
桑間之音
- 成語拼音:
- sāng jiān zhī yīn
- 成語解釋:
- 指淫靡的音樂。
- 成語出處:
- 戰國·衛·呂不韋《呂氏春秋·音初》:“世濁則禮煩而樂淫,鄭衛之聲,桑間之音,此亂國之所好,衰德之所說。”
-
6
鄭衛之音
- 成語拼音:
- zhèng wèi zhī yīn
- 成語解釋:
- 鄭衛:指春秋時的鄭國和衛國。指春秋戰國時鄭、衛等國的民間音樂。
- 成語出處:
- 《禮記·樂記》:“魏文侯問于子夏曰:‘吾端冕而聽古樂,則惟恐臥;聽鄭衛之音,則不知倦。敢問古樂之如彼,何也?新樂之如此,何也?’”
-
7
絲竹之音
- 成語拼音:
- sī zhú zhī yīn
- 成語解釋:
- 絲竹:弦樂和管樂,泛指音樂。指音樂的聲音
- 成語出處:
- 春秋·齊·管仲《管子·七臣七主》:“材女樂三千人,鐘石絲竹之音不絕。”
-
8
繞梁之音
- 成語拼音:
- rǎo liáng zhī yīn
- 成語解釋:
- 形容歌聲美妙動聽,長久留在人們耳中。參見“余音繞梁”。
- 成語出處:
- 晉陸機《演連珠》:“臣聞應物有方,居難則易。……是以充堂之芳,非幽蘭所難,繞梁之音,實縈弦所思。”
-
9
正始之音
- 成語拼音:
- zhèng shǐ zhī yīn
- 成語解釋:
- ①指魏晉玄談風氣。出現于三國魏正始年間。當時以何晏、王弼為首,以老莊思想糅合儒家經義,談玄析理,放達不羈;名土風流,盛于洛下,世稱“正始之音”。②指純正的樂聲。
- 成語出處:
- 《晉書·衛玠傳》:“昔王輔嗣吐金聲于中朝,此子復玉振于江表,微言之緒,絕而復續。不意永嘉之末,復聞正始之音。”
-
10
弦歌之音
- 成語拼音:
- xián gē zhī yīn
- 成語解釋:
- 弦歌:弦樂。彈琴和唱歌的聲音。泛指教學活動
- 成語出處:
- 西漢·司馬遷《史記·儒林列傳》:“高皇帝誅項籍,舉兵圍魯,魯中諸儒尚講誦習禮樂,弦歌之音不絕。”
-
11
北鄙之音
- 成語拼音:
- bēi bǐ zhī yīn
- 成語解釋:
- 指殷紂時的音樂。后世視為亡國之聲。亦作“北鄙之聲”。
- 成語出處:
- 《史記 樂書》:“紂為朝歌北鄙之音,身死國亡……夫朝歌者不時也,北者敗也,鄙者陋也,紂樂好之,與萬國殊心,諸侯不附,百姓不親,天下畔之,枚身死國亡。”
* 之音、什么什么之音、什么什么之音的成語、xx之音的成語、**之音的成語、()()之音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