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而遠之的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孔子認為仁包括恭、寬、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實行的方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學生樊遲問怎樣才算智,孔子說:“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出處】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
《論語·雍也》 【解釋】表面上表示尊敬,實際上不愿接近。也用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諷刺話。 【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指有顧慮不愿接近 【結構】動賓式 【相近詞】敬若神明、若即若離 【相反詞】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形影相隨 【其它使用】 ◎ 原來對山外來人敬而遠之的少數民族群眾,大大方方地將來自國內外的游客迎進家中,過一把民情風俗癮。
- 成語名稱:
- 敬而遠之
- 成語拼音:
- jìng ér yuǎn zhī
- 成語解釋:
- 敬:尊重;遠:不接近;之:指對象。尊敬他又不接近他。
- 典故出處:
- 先秦 孔子《論語 雍也》:“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 成語例句:
- 若遇此等人,敬而遠之,以免殺身之禍。(清 劉鶚《老殘游記》第十一回)
- 敬而遠之的詳細解釋
* 敬而遠之的故事:春秋時期,孔子認為仁包括恭、寬、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實行的方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學生樊遲問怎樣才算智,孔子說:“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