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過其實的成語故事
三國時,孫權使詐殺害了關羽;劉備悲憤不已,出兵伐吳,想替關羽報仇,不幸失敗,退到了白帝城,最后劉備又憂憤而病倒。當劉備臨終的時候,將復國的重任和輔佐幼主的事托付了給諸葛亮,并且告訴他說:“馬謖是虛浮不實的人,他所說的話,往往夸大,言過其實,今后丞相任用他時,要格外的謹慎。”后來,司馬懿出兵攻打街亭,馬謖向諸葛亮請求自愿去鎮守街亭,結果因為自作主張,戰術錯誤,弄得街亭失守。諸葛亮以馬謖不聽軍令,將他處死。這時候,諸葛亮突然想起了劉備臨終的遺言,很后悔沒有謹守囑咐,而大哭了一場。
“言過其實”這句成語,便是指說話的人,往往超過他自己實在的本領,只會說大話,不會做大事,結果所做的事和所說的話并不相符合,徒惹人笑話而已。這是一句罵人的話。有時,“言行不符”和“言過其實”是被混用的,但是這兩句的意思并不是完全相同。
“言行不符”指的是,話和事完全兩樣,例如,滿口的仁義理論,做的卻是奸惡的勾當,言論和行為完全違背;但是“言過其實”是在譏諷專說大話的人,這兩點是不一樣的。
言過其實的解釋
“言過其實”這句成語,便是指說話的人,往往超過他自己實在的本領,只會說大話,不會做大事,結果所做的事和所說的話并不相符合,徒惹人笑話而已。這是一句罵人的話。有時,“言行不符”和“言過其實”是被混用的,但是這兩句的意思并不是完全相同。
“言行不符”指的是,話和事完全兩樣,例如,滿口的仁義理論,做的卻是奸惡的勾當,言論和行為完全違背;但是“言過其實”是在譏諷專說大話的人,這兩點是不一樣的。
- 成語名稱:
- 言過其實
- 成語拼音:
- yán guò qí shí
- 成語解釋:
- 言:語言;過:超過;越過;實:實際。原指言語不實;超過自己的實際能力。現多指說話說得過分夸張、不符合實際。
- 典故出處:
- 晉 陳壽《三國志 蜀志 馬良傳》:“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 成語例句:
- 柳青《創業史》第一部第21章:“他被梁大老漢言過其實的話嚇唬住了。”
- 言過其實的詳細解釋
* 言過其實的故事:三國時,孫權使詐殺害了關羽;劉備悲憤不已,出兵伐吳,想替關羽報仇,不幸失敗,退到了白帝城,最后劉備又憂憤而病倒。當劉備臨終的時候,將復國的重任和輔佐幼主的事托付了給諸葛亮,并且告訴他說:“馬謖是虛浮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