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可而的成語 (25個)
-
1
善刀而藏
- 成語拼音:
- shàn dāo ér cáng
- 成語解釋:
- 善:拭;善刀:把刀擦干凈。將刀擦凈,收藏起來。比喻適可而止,自斂其才。
- 成語出處:
- 《莊子·養生主》:“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
2
知其不可而為之
- 成語拼音:
- zhī qí bù kě ér wéi zhī
- 成語解釋:
- 明知做不到卻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堅決。有時也表示倔強固執。
- 成語出處:
- 《論語·憲問》:“子路宿于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
3
見可而進
- 成語拼音:
- jiàn kě ér jìn
- 成語解釋:
- 見到形勢有利就進軍。后指有把握就行動。
- 成語出處:
- 漢 荀悅《漢紀 高帝紀》:“趙兵出國迎戰,見可而進,知難而退,懷內顧之心,無必死之計。”
-
4
見可而進,知難而退
- 成語拼音:
- jiàn kě ér jìn,zhī nán ér tuì
- 成語解釋:
- 根據實際情況決定進攻和退卻。
- 成語出處:
- 漢 荀悅《漢紀 高帝紀》:“趙兵出國迎戰,見可而進,知難而退,懷內顧之心,無必死之計。”
-
5
適可而止
- 成語拼音:
- shì kě ér zhǐ
- 成語解釋:
- 做到適當的程度就停止。比喻做事恰到好處。
- 成語出處:
- 先秦 孔子《論語 鄉黨》:“不多食”宋 朱熹集注:“適可而止,無貪心也。”
-
6
不為已甚
- 成語拼音:
- bù wéi yǐ shèn
- 成語解釋:
- 已甚:過分。不做過分的事,要適可而止。多指對人的譴責或處罰要適可而止
- 成語出處:
- 戰國 鄒 孟軻《孟子 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朱熹集注:“己,猶太也。楊氏曰:‘言圣人所為,本分之外,未加毫末。’”
-
7
得休便休
- 成語拼音:
- dé xiū biàn xiū
- 成語解釋:
- 休:停止,罷休。該罷手時就罷手。指適可而止
- 成語出處: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二回:“不如暫行停戰,與他議和,若他肯就我范圍,何妨得休便休,過了一年是一年,且到將來,再作計較。”
-
8
得意不宜再往
- 成語拼音:
- dé yì bù yí zài wǎng
- 成語解釋:
- 得意:稱心如意;宜:適宜。稱心如意的事不要再干第二次。指做事應有所節制,適可而止
- 成語出處: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十回:“包公搖頭道:‘得意不宜再往,待我細細思索便了。’”
-
9
去泰去甚
- 成語拼音:
- qù tài qù shèn
- 成語解釋:
- 泰、甚:過分。適可而止,不可過分。
- 成語出處:
- 《老子》第二十九章:“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韓非子·揚權》:“故去甚去泰,身乃無害。”
-
10
可一而不可再
- 成語拼音:
- kě yī ér bù kě zài
- 成語解釋:
- 再:兩次或第二次。指只可以做一次而不可以做第二次
- 成語出處:
- 明·歸有光《菎山縣倭寇始末書》:“勸借可暫而不可常,可一而不可再。”
* 關于可而的成語 形容可而的成語 描述可而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