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有所作為的成語 (18個)
-
1
有所不為,而后可以有為
- 成語拼音:
- yǒu suǒ bù wéi,ér hòu kě yǐ yǒu wéi
- 成語解釋:
- 為:做,干。有些事情不做,把它放棄掉,然后才能在另外的事情上有所作為。指要獲得成功,必須有所舍棄,有所選擇
- 成語出處:
- 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下》:“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
2
振作有為
- 成語拼音:
- zhèn zuò yǒu wéi
- 成語解釋:
- 振作精神,有所作為
- 成語出處: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56回:“此時制臺正想振作有為。”
-
3
憤發有為
- 成語拼音:
- fèn fā yǒu wéi
- 成語解釋:
- 憤發:振作,興起。精神振作,有所作為
- 成語出處:
- 艾蕪《云南在我的心地上播下了美好的種子》:“它教人關心國家和世界的大事;鼓舞年青人憤發有為,產生遠大的志向。”
-
4
發奮有為
- 成語拼音:
- fā fèn yǒu wéi
- 成語解釋:
- 精神振作,有所作為
- 成語出處: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39回:“你也可以借此報效朝廷,正是男子漢發奮有為之時。”
-
5
奮發有為
- 成語拼音:
- fèn fā yǒu wéi
- 成語解釋:
- 精神振作,有所作為。
- 成語出處:
- 《元史 陳祖仁傳》:“孰不欲奮發有為,成不世之功。”
-
6
無為之治
- 成語拼音:
- wú wéi zhī zhì
- 成語解釋:
- 指道家順應自然,不求有所作為的治理方法。
- 成語出處: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56回:“既能奪他們之權,生他們之利,豈不能行無為之治?”
-
7
有所作為
- 成語拼音:
- yǒu suǒ zuò wéi
- 成語解釋:
- 可以做事情;并能取得較大的成績。
- 成語出處:
- 先秦 孟軻《孟子 離婁下》:“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
8
匏瓜空懸
- 成語拼音:
- páo guā kōng xuán
- 成語解釋:
- 孔子比喻自己無法像匏瓜那樣系懸著而不讓人食用,應該出仕為官,有所作為。后用以比喻有才能的人卻不為世所用。
- 成語出處:
- 《論語 陽貨》:“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
9
牛蹄之涔
- 成語拼音:
- niú tí zhī cén
- 成語解釋:
- 涔:雨水。牛蹄印中的積水。形容水量極少。也比喻處在不能有所作為的境地。
- 成語出處:
- 《淮南子 汜論訓》:“夫牛蹄之涔,不能生鳣鮪。”《淮南子 俶真》:“牛蹄之涔,無尺之鯉。”北周 庾信《為杞公讓宗師表》:“況復一枝倦曲,終危九層之臺;一股涔蹄,必傷千里之駕。”
-
10
澹泊明志,寧靜致遠
- 成語拼音:
- dàn bó míng zhì,níng jìng zhì yuǎn
- 成語解釋:
- 澹泊:不追求名利;寧靜:心情平靜沉著。不追求名利,生活簡樸以表現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穩沉著,專心致志,才可有所作為。
- 成語出處:
- 漢·劉安《淮南子·主術訓》:“是故非澹漠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
11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 成語拼音:
- dàn bó yǐ míng zhì,níng jìng yǐ zhì yuǎn
- 成語解釋:
- 淡泊:恬淡寡欲;寧靜:安寧恬靜;致:達到。不追求名利,生活簡樸以表現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穩沉著,才可有所作為。
- 成語出處:
- 漢 劉安《淮南子 主術訓》:“是故非淡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
-
12
男子漢大丈夫
- 成語拼音:
- nán zǐ hàn dà zhàng fū
- 成語解釋:
- 指志向高遠有所作為的男人
- 成語出處: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66回:“男子漢大丈夫,休說那三綹梳頭、兩截穿衣、戴鬄髻的話頭。”
-
13
脾肉之嘆
- 成語拼音:
- pí ròu zhī tàn
- 成語解釋:
- 脾:通“髀”,大腿。指痛惜光陰虛度,思欲有所作為
- 成語出處:
- 晉·司馬彪《九州春秋》:“備住荊州數年,嘗于表坐起至廁,見髀里肉生,慨然流涕。”
-
14
歲不我與
- 成語拼音:
- suì bù wǒ yǔ
- 成語解釋:
- 年歲是不等人的。表示應該及時奮起,有所作為。
- 成語出處:
- 先秦 孔子《論語 陽貨》:“日月逝矣,歲不我與。”
-
15
雄飛雌伏
- 成語拼音:
- xióng fēi cí fú
- 成語解釋:
- 雄飛:比喻奮發有為;雌伏:比喻隱藏,不進取。要有雄心壯志,不能無所作為。
- 成語出處:
- 《后漢書·趙典傳》:“大丈夫當雄飛,安能雌伏!”
-
16
尸居余氣
- 成語拼音:
- shī jū yú qì
- 成語解釋:
- 余氣:最后一口氣。象尸體一樣但還有一口氣,指人將要死亡。也比喻人暮氣沉沉,無所作為。
- 成語出處:
- 《晉書 宣帝紀》:“司馬公尸居余氣,形神已離,不足慮矣。”
-
17
依草附木
- 成語拼音:
- yī cǎo fù mù
- 成語解釋:
- 原指鬼神有所依憑,擅作威福。后比喻憑借他人勢力,為非作歹。也比喻不能自立,依靠別人。
- 成語出處:
- 元 康進之《李逵負荊》第二折:“想必有那依草附木,冒著俺家名姓,做這等事情的,也不可知。”
-
18
忘乎所以
- 成語拼音:
- wàng hū suǒ yǐ
- 成語解釋:
- 形容由于激動而忘了應有的態度;作出不適宜的舉動。乎:古漢語虛詞;無詞匯意義;所以:指原來應有的態度或行為。
- 成語出處: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夫人傾身陪奉,忘其所以。”
* 關于有所作為的成語 形容有所作為的成語 描述有所作為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