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百姓的成語 (141個)
-
21
掩耳盜鐘
- 成語拼音:
- yǎn ěr dào zhōng
- 成語解釋:
- 亦作“掩耳盜鍾”。捂住耳朵偷鐘。比喻自己欺騙自己。語出《呂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怳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揜其耳。”
- 成語出處:
- 語出《呂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怳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揜其耳。”
-
22
與民同樂
- 成語拼音:
- yǔ mín tóng lè
- 成語解釋:
- 原指君王施行仁政,與百姓休戚與共,同享歡樂。后泛指領導與群眾一起游樂,共享幸福。
- 成語出處:
- 《孟子·梁惠王下·莊暴見孟子》:“今王四獵于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此無他,與民同樂也。”
-
23
魚肉鄉里
- 成語拼音:
- yú ròu xiāng lǐ
- 成語解釋:
- 魚肉:比喻受宰割;鄉里:地方上的老百姓。把地方上的老百姓當作魚、肉一樣任意宰割。
- 成語出處: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仲長統傳》:“魚肉百姓,以盈其欲。”
-
24
饔飧不飽
- 成語拼音:
- yōng sūn bù bǎo
- 成語解釋:
- 饔:早飯。飧:晚飯。終天吃不飽。形容生活十分貧困。《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況且民窮財盡,百姓饔飧不飽,沒閑錢去養馬騾。”亦作“饔飧不繼”、“饔飧不給”。
- 成語出處:
- 《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況且民窮財盡,百姓饔飧不飽,沒閑錢去養馬騾。”
-
25
生靈涂地
- 成語拼音:
- shēng líng tú dì
- 成語解釋:
- 生靈:百姓;涂:泥沼。人民陷在泥塘和火坑里。形容人民處于極端困苦的境地。
- 成語出處:
- 宋 邵伯溫《聞見前錄》:“自唐季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生靈涂地。”
-
26
不喪匕鬯
- 成語拼音:
- bù sàng bǐ chàng
- 成語解釋:
- 匕鬯:宗廟祭祀物品。形容軍紀嚴明,百姓安居,不廢宗廟祭祀
- 成語出處:
- 《周易·震》:“震驚百里,不喪匕鬯。”
-
27
伐罪吊民
- 成語拼音:
- fá zuì diào mín
- 成語解釋:
- 伐:討伐。吊:慰問。討伐有罪,拯救百姓。常用以作為發動戰爭的口號
- 成語出處:
- 南朝(梁)任方《百辟勸進今上箋》:“伐罪吊民,一匡靖亂。”
-
28
荒淫無道
- 成語拼音:
- huāng yín wú dào
- 成語解釋:
- 荒淫:淫亂無度,貪戀酒色。無道:不講或不行道義。多指君主生活糜爛,重用奸佞,殘害忠良,奴役百姓。
- 成語出處: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九回:“今主上荒淫無道,褻近娼優,聽信讒言,閉塞賢路:其罪甚于漢之昌邑,不能主天下。吾謹按伊尹、霍光之法,別立新君,以保社稷,以安天下,如何?”
-
29
救世濟民
- 成語拼音:
- jiù shì jì mín
- 成語解釋:
- 挽救天下,拯濟百姓。
- 成語出處: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一十八回:“堯、舜、禹、湯、周、孔,時刻以救民濟世為心。”
-
30
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 成語拼音:
- zì xǔ zhōu guān fàng huǒ,bù xǔ bǎi xìng diǎn dēng
- 成語解釋:
- 成語出處:
-
31
按堵如故
- 成語拼音:
- àn dǔ rú gù
- 成語解釋:
- 形容秩序良好,百姓和原來一樣安居樂業。
- 成語出處:
- 《漢書 高帝紀上》:“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余悉除去秦法。吏民皆按堵如故。”顏師古注:“應劭曰:‘按,按次第。堵,墻堵也。’言不遷動也。”
-
32
案堵如故
- 成語拼音:
- àn dǔ rù gù
- 成語解釋:
- 案堵:同“安堵”,安居。形容秩序良好,百姓和原來一樣安居樂業
- 成語出處: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高祖本紀》:“諸吏人皆案堵如故。”
-
33
愛民如子
- 成語拼音:
- ài mín rú zǐ
- 成語解釋:
- 舊時稱贊某些統治者愛護百姓,就象愛護自己的子女一樣。
- 成語出處:
- 西漢 劉向《新序 雜事一》:“良君將賞善而除民患,愛民如子,蓋之如天,容之若地。”
-
34
丙吉問牛
- 成語拼音:
- bǐng jí wèn niú
- 成語解釋:
- 看到牛的異常想起天氣變化,贊揚官員關心百姓疾苦
- 成語出處:
- 明·程登吉《幼學瓊林》第四卷:“楚王軾怒蛙,以昆蟲之敢死;丙吉問牛,恐陰陽之失時。”
-
35
不羈之民
- 成語拼音:
- bù jī zhī mín
- 成語解釋:
- 羈:束縛;民:百姓。不受束縛的百姓。指不甘就范的民眾
- 成語出處:
- 漢 桓寬《鹽鐵論 論功》:“不牧之地,不羈之民。”
-
36
暴內陵外
- 成語拼音:
- bào nèi líng wài
- 成語解釋:
- 暴:殘害;陵:同“凌”,侵犯,凌侮。對內殘害百姓,對外欺壓弱小
- 成語出處:
- 《周禮 夏官 司馬上》:“賊賢害民,則伐之,暴內陵外,則壇之。”
-
37
邦以民為本
- 成語拼音:
- bāng yǐ mín wéi běn
- 成語解釋:
- 古代儒家民本思想的一種反映,認為萬民百姓是國家的根本。治國應以安民、得民作為根本。
- 成語出處:
- 《尚書 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
38
除暴安良
- 成語拼音:
- chú bào ān liáng
- 成語解釋:
- 暴:暴徒;泛指給人民帶來危害的人;安:安順、安撫;良:善良的人;良民。除掉為非作歹的壞人;安撫善良的百姓。也作“安良除暴”。
- 成語出處: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60回:“俺聞劍客行為莫不至公無私,倘心存偏袒,未有不遭惡報;至除暴安良,尤為切要。”
-
39
蚩蚩者民
- 成語拼音:
- chī chī zhě mín
- 成語解釋:
- 蚩蚩:無知的樣子。無知識的就是老百姓
- 成語出處:
- 《詩經·衛風·氓》:“氓之蚩蚩,抱布貿絲。”
-
40
殘民害理
- 成語拼音:
- cán mín hài lǐ
- 成語解釋:
- 殘害百姓,違背天理。形容反動統治者所作所為的殘忍不義。
- 成語出處:
- 宋·辛棄疾《淳熙己亥論盜賊札子》:“州以趣辦財賦為急,縣有殘民害物之罪,而吏不敢問。”
* 關于百姓的成語 形容百姓的成語 描述百姓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