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偽字的成語 (14個)
-
1
不辨真偽
- 成語拼音:
- bù biàn zhēn wěi
- 成語解釋:
- 辨:分辨。偽:虛假。無法辨別真的和假的。
- 成語出處: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三十九回:“晉文公先年過曹,曹人多有識得的,其夜倉卒不辨真偽。”
-
2
乘偽行詐
- 成語拼音:
- chéng wěi xíng zhà
- 成語解釋:
- 指弄虛作假。
- 成語出處:
- 漢·劉向《列女傳·母儀》:“夫伐功施勞,鮮能布仁;乘偽行詐,莫能久長。”
-
3
道遠知驥,世偽知賢
- 成語拼音:
- dào yuǎn zhī jì,shì wěi zhī xián
- 成語解釋:
- 驥:良馬。路途遙遠才可以辨別良馬,世間的虛偽狡詐才能鑒別賢才。比喻經過長久的磨練,才能看出人的優劣。
- 成語出處:
- 三國·魏·曹植《矯志》“道遠知驥,世偽知賢。”
-
4
化性起偽
- 成語拼音:
- huà xìng qǐ wěi
- 成語解釋:
- 謂變化先天的本性,興起后天的人為。
- 成語出處:
- 戰國·趙·荀況《荀子·性惡》:“故圣人化性而起偽,偽起而生禮義,禮義生而制法度。”
-
5
矯飾偽行
- 成語拼音:
- jiǎo shì wěi xíng
- 成語解釋:
- 矯飾:做作,掩飾。善于掩飾,行為虛偽
- 成語出處:
- 宋·陳師道《后山詩話》:“某公用事,排斥端士,矯飾偽行。”
-
6
矯言偽行
- 成語拼音:
- jiǎo yán wěi xíng
- 成語解釋:
- 指言論、行為虛偽不實。
- 成語出處:
- 宋·秦觀《論議下》:“矯言偽行之人,弊車羸馬竄伏巖冗,以幸上之爵祿。”
-
7
巧偽不如拙誠
- 成語拼音:
- qiǎo wěi bù rú zhuō chéng
- 成語解釋:
- 奸巧的虛偽不如笨拙的誠實
- 成語出處:
- 西漢·劉向《說苑·談叢》:“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偽不如拙誠。’”
-
8
去偽存真
- 成語拼音:
- qù wěi cún zhēn
- 成語解釋:
- 去:除掉。偽:虛假。除掉虛假的;留下真實的。
- 成語出處:
- 宋 釋惟白《續傳燈錄》:“權衡在手,明鏡當臺,可以摧邪輔正,可以去偽存真。”
-
9
棄偽從真
- 成語拼音:
- qì wěi cóng zhēn
- 成語解釋:
- 丟棄虛偽而追從真理。
- 成語出處:
- 太平天國·洪仁玕《軍次實錄》:“非我真圣主不恤操勞,誠恐其誘惑人心,紊亂真道,故不得不亟于棄偽從真,去浮存實,使人人共知虛文之不足尚,而真理自在人心也。”
-
10
巧偽趨利
- 成語拼音:
- qiǎo wěi qū lì
- 成語解釋:
- 巧:奸詐。偽:虛偽。趨:追求,靠近、趨向。奸詐虛偽,唯利是圖,唯勢是從。
- 成語出處:
- 《漢書·地理志下》:“周人之失,巧偽趨利。”
-
11
以偽亂真
- 成語拼音:
- yǐ wěi luàn zhēn
- 成語解釋:
- 把假的混在真的里面,使真假不分。
- 成語出處: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漢書·王莽贊》云:‘紫色蛙聲,馀分閏位。’謂以偽亂真耳!”
-
12
真偽莫辨
- 成語拼音:
- zhēn wěi mò biàn
- 成語解釋:
- 莫:不。真假分辨不清。
- 成語出處:
- 《隋書·經籍志》:“戰國縱橫,真偽莫辨,諸子之言,紛然淆亂。”
-
13
真偽難辨
- 成語拼音:
- zhēn wěi nán biàn
- 成語解釋:
- 辨:辨別。真假分辨不清
- 成語出處:
- 巴金《“文革”博物館》:“是非顛倒、黑白混淆、忠奸不分、真偽難辨的大混亂,還有那些搞不完的冤案,算不清的恩仇!”
-
14
朝真暮偽
- 成語拼音:
- zhāo zhēn mù wěi
- 成語解釋:
- 朝:早晨。事情早上這樣說晚上那樣說,沒有定說
- 成語出處:
- 唐·白居易《放言五首》詩:“朝真暮偽何人辨,古往今來底事無?”
* 偽的成語,帶偽字的成語,包含偽字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