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讓字的成語 (34個)
-
1
避讓賢路
- 成語拼音:
- bì ràng xián lù
- 成語解釋:
- 避讓:辭職的謙詞;賢路:賢才仕進路。辭官退隱,讓有才能的出來做事。
- 成語出處: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萬石張叔列傳》:“愿歸丞相侯印,乞骸骨歸,避賢者路。”
-
2
寸步不讓
- 成語拼音:
- cùn bù bù ràng
- 成語解釋:
- 連寸步也不讓給別人。形容絲毫不肯讓步、妥協。
- 成語出處:
- 清 梁啟超《十種德性相反相成義》:“蓋西國政治之基礎,在于民權,而民權之鞏固由于國民競爭權利寸步不肯稍讓,即以人人不拔一毫之心,以自利天下。
-
3
寸土不讓
- 成語拼音:
- cùn tǔ bù ràng
- 成語解釋:
- 一寸土地也不讓人。
- 成語出處:
- 毛澤東《在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的講話》:“把社會主義國家鞏固起來,寸土不讓。”
-
4
當仁不讓
- 成語拼音:
- dāng rén bù ràng
- 成語解釋:
- 碰到應該做的好事就積極主動去做;不推托;不謙讓。當:面對著;仁:原指正義的事;現泛指應該做的好事。
- 成語出處:
- 先秦 孔子《論語 衛靈公》:“當仁不讓于師。”朱熹集注:“當仁,以仁為己任也。”
-
5
各不相讓
- 成語拼音:
- gè bù xiāng ràng
- 成語解釋:
- 讓:歉讓。互不謙讓、讓步。
- 成語出處:
- 馮玉祥《我的生活》第23章:“于是兩方明爭暗斗,各不相讓,一天利(歷)害一天。”
-
6
高山低頭,河水讓路
- 成語拼音:
- gāo shān dī tóu,hé shuǐ ràng lù
- 成語解釋:
- 比喻人民群眾征服自然,改造社會的無窮力量
- 成語出處:
- 鄧拓《英雄的路》:“人們常說的‘高山低頭,河水讓路’的奇跡,在寶成路上真正實現了。”
-
7
拱手讓人
- 成語拼音:
- gǒng shǒu ràng rén
- 成語解釋:
- 拱手:雙手合抱在胸前,以示敬意。恭順地讓給別人。形容怯弱可欺或甘心為奴仆、附庸。
- 成語出處: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41回:“明知眾寡不敵,守不住這個青島,但若拱手讓人,殊不甘心。”
-
8
耕者讓畔,行者讓路
- 成語拼音:
- gēng zhě ràng pàn,xíng zhě ràng lù
- 成語解釋:
- 畔:田界。耕田的人把田界所占的地面讓給對方,走路的人讓開路給對方行走。形容禮讓已成為社會風氣
- 成語出處:
- 《孔子家語·好生》:“入其境,則耕者讓畔,行者讓路。”
-
9
耕者讓畔,訟者讓田
- 成語拼音:
- gēng zhě ràng pàn,sòng zhě ràng tián
- 成語解釋:
- 畔:田界。耕田的人把田界所占的地面讓給對方,有糾紛的給對方讓田。形容禮讓已成為社會風氣
- 成語出處:
- 清·汪琬《新修至德廟碑》:“古者政化之成也,則公卿讓于朝,士庶人讓于都,于鄙,耕者讓畔,訟者讓田。”
-
10
好讓不爭
- 成語拼音:
- hào ràng bù zhēng
- 成語解釋:
- 讓:退讓,謙讓。樂于謙讓,不同別人爭長短
- 成語出處: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11回:“如此看來,這幾個交易光景,豈非‘好讓不爭’的一幅行樂圖么?”
-
11
急病讓夷
- 成語拼音:
- jí bìng ràng yí
- 成語解釋:
- 猶今言將困難留給自己,將方便讓給別人。
- 成語出處:
- 語出《國語 魯語上》:“賢者急病而讓夷。”
-
12
廉泉讓水
- 成語拼音:
- lián quán ràng shuǐ
- 成語解釋:
- 原比喻為官廉潔,后也比喻風土習俗淳美。
- 成語出處:
- 《南史·胡諧之傳》:“帝言次及廣州貪泉,因問柏年:‘卿州復有此水不?’答曰:‘梁州唯有文川、武鄉、廉泉、讓水。’”
-
13
禮讓為國
- 成語拼音:
- lǐ ràng wéi guó
- 成語解釋:
- 治理。以禮所提倡的謙讓精神治理國家。
- 成語出處:
- 春秋·魯·孔丘《論語·里仁》:“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
14
你謙我讓
- 成語拼音:
- nǐ qiān wǒ ràng
- 成語解釋:
- 謙:謙讓。指雙方互相謙讓
- 成語出處: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37回:“這是一件正經大事,大家鼓舞起來,別你謙我讓的。”
-
15
你推我讓
- 成語拼音:
- nǐ tuī wǒ ràng
- 成語解釋:
- 指雙方互相謙讓
- 成語出處: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二卷:“他三個兀自你推我讓。”
-
16
謙讓未遑
- 成語拼音:
- qiān ràng wèi huáng
- 成語解釋:
- 遑:閑暇。謙讓都來不及。指不好意思接受別人的推崇。
- 成語出處:
- 《漢書·賈誼傳》:“誼以為漢興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當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興禮樂。乃草具其儀法,色上黃,數用五,為官名悉更,奏之。文帝謙讓未皇(遑)也。”
-
17
讓禮一寸,得禮一尺
- 成語拼音:
- ràng lǐ yī cùn,dé lǐ yī chǐ
- 成語解釋:
- 比喻以禮相讓,事雖微而獲益必大。
- 成語出處:
- 語出《太平御覽》卷四二四引三國魏曹操《禮讓令》:“里諺曰:‘讓禮一寸,得禮一尺。’斯合經之要矣。”
-
18
讓三讓再
- 成語拼音:
- ràng sān ràng zài
- 成語解釋:
- 見“讓再讓三”。
- 成語出處:
- 康有為《大同書》辛部第四章:“且各曹長被舉之人,亦必須讓三讓再以副舉賢若夔龍之美事,及再三為大眾所推乃得受之,以弘讓德而鎮囂爭焉。”
-
19
讓逸競勞
- 成語拼音:
- ràng yì jìng láo
- 成語解釋:
- 謂安逸之事互相謙讓,勞苦之事互相爭搶。
- 成語出處:
- 《魏書·孝感傳·吳悉達》:“昆弟同居四十余載,閨門和睦,讓逸競勞。”
-
20
讓再讓三
- 成語拼音:
- ràng zài ràng sān
- 成語解釋:
- 謂幾次三番地推讓。
- 成語出處:
- 明·史可法《復多爾袞書》:“群臣勸進,今上悲不自勝,讓再讓三,僅允監國。”
* 讓的成語,帶讓字的成語,包含讓字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