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字是恥的成語 (13個)
-
1
不恥下問
- 成語拼音:
- bù chǐ xià wèn
- 成語解釋:
- 不恥:不以為恥辱;下問:降低身份請教別人。不以向比自己學識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請教為可恥。形容虛心求教。
- 成語出處:
- 先秦 孔子《論語 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何晏集解:“下問,謂凡在己下者。”
-
2
不恥最后
- 成語拼音:
- bù chǐ zuì hòu
- 成語解釋:
- 不恥:不以為羞恥。不因為跑到最后而感到可恥。比喻凡是只要堅持到底,就能達到目的
- 成語出處:
- 先秦 韓非《韓非子 喻老》:“夫誘道爭遠,非先則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調于馬,此君之所以后也。”
-
3
明恥教戰
- 成語拼音:
- míng chǐ jiào zhàn
- 成語解釋:
- 教導士兵作戰,使他們知道退縮就是恥辱,因而能夠奮勇向前,殺敵取勝。
- 成語出處: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二十二年》:“明恥教戰,求殺敵也。”
-
4
奇恥大辱
- 成語拼音:
- qí chǐ dà rǔ
- 成語解釋:
- 奇:罕見的。極大的恥辱;罕見的恥辱。
- 成語出處:
- 清 程道一《鴉片之戰演義》:“回憶當年的議和,不止喪權失利,實為獨立國的奇恥大辱。”
-
5
忍恥含垢
- 成語拼音:
- rěn chǐ hán gòu
- 成語解釋:
- 含忍恥辱。同“忍辱含垢”。
- 成語出處:
- 宋 蘇軾《上韓樞密書》:“好兵始禍者既足以為后嗣之累,則凡忍恥含垢以全人命,其為子孫之福,審矣。”
-
6
忍恥含羞
- 成語拼音:
- rěn chǐ hán xiū
- 成語解釋:
- 含忍恥辱。同“忍辱含垢”。
- 成語出處:
- 宋 無名氏《錯立身》第十三出:“撞府共沖州,遍走江湖之游,身為女婿,只能忍恥含羞。”
-
7
忍恥偷生
- 成語拼音:
- rěn chǐ tōu shēng
- 成語解釋:
- 忍受恥辱,茍且求生。同“忍垢偷生”。
- 成語出處: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三十六卷:“忍恥偷生為父仇,誰知奸計覓風流。勸君莫設虛言誓,湛湛青天在上頭。”
-
8
無恥下流
- 成語拼音:
- wú chǐ xià liú
- 成語解釋:
- 無恥:不知恥辱;下流:引起性欲或繪聲繪色地描述色情。指不知羞恥,低級下流
- 成語出處:
-
9
無恥之徒
- 成語拼音:
- wú chǐ zhī tú
- 成語解釋:
- 不知恥辱或不要臉的人
- 成語出處:
-
10
無恥之尤
- 成語拼音:
- wú chǐ zhī yóu
- 成語解釋:
- 尤:特別突出的。無恥之中最無恥的。
- 成語出處:
- 清 王士禛《分甘余話》:“二子可謂失其本心,無恥之尤者也。”
-
11
雪恥報仇
- 成語拼音:
- xuě chǐ bào chóu
- 成語解釋:
- 雪:洗掉。洗掉恥辱,打擊仇敵。亦作“報仇雪恥”。
- 成語出處:
- 西漢·劉向《戰國策·燕策》:“若先王之報怨雪恥。”
-
12
有恥且格
- 成語拼音:
- yǒu chǐ qiě gé
- 成語解釋:
- 謂人有知恥之心,則能自我檢點而歸于正道。
- 成語出處:
- 先秦·孔子《論語·為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
13
知恥近乎勇
- 成語拼音:
- zhī chǐ jìn hū yǒng
- 成語解釋:
- 知道羞恥,已經接近了勇敢
- 成語出處:
- 西漢·戴圣《禮記·中庸》:“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
* 第二個字是恥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