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字是險的成語 (16個)
-
1
乘險抵巇
- 成語拼音:
- chéng xiǎn dǐ yōu
- 成語解釋:
- 冒險鉆空子。
- 成語出處:
- 《新唐書·劉棲楚傳》:“然其性詭激,敢為怪行,乘險抵巇,若無顧藉。‘
-
2
負險不賓
- 成語拼音:
- fù xiǎn bù bīn
- 成語解釋:
- 猶言負固不服。
- 成語出處:
- 《晉書·陶璜傳》:“夷帥范熊世為逋寇,自稱為王,數攻百姓;且連接扶南,種類猥多,朋黨相倚,負險不賓。”
-
3
負險不臣
- 成語拼音:
- fù xiǎn bù chén
- 成語解釋:
- 猶言負固不服。
- 成語出處:
- 《明史·林潤傳》:“龍文卜筑深山,乘軒衣蟒,有負險不臣之心。”
-
4
赴險如夷
- 成語拼音:
- fù xiǎn rú yí
- 成語解釋:
- 赴:投身進去;險:危險;如:像;夷:平坦。走向危險的道路,看作像平坦的大道。形容不避艱險。
- 成語出處:
- 《魏書·于什門等傳論》:“史臣曰:‘于什門等或臨危不撓,視死如歸;或赴險如夷,惟義所在。’”
-
5
化險為夷
- 成語拼音:
- huà xiǎn wéi yí
- 成語解釋:
- 原指將險阻化為平坦;后多指使危險轉變為平安。夷:平坦;平安。
- 成語出處:
- 唐 韓天卿《平蠻頌序》:“變氛沴為陽煦,化險阻為夷途。”
-
6
履險蹈危
- 成語拼音:
- lǚ xiǎn dǎo wēi
- 成語解釋:
- 謂經歷危險。
- 成語出處:
- 《明史·外國傳·日本》:“外夷修貢,履險蹈危,來遠,所費實多。”
-
7
履險如夷
- 成語拼音:
- lǚ xiǎn rú yí
- 成語解釋:
- 走在危險的地方就象走在平地一樣。比喻平安地渡過困境。
- 成語出處:
- 清 鄭觀應《盛世危言 獄囚》:“而從此周道坦坦,履險如夷矣。”
-
8
履險若夷
- 成語拼音:
- lǚ xiǎn ruò yí
- 成語解釋:
- 見“履險如夷”。
- 成語出處:
- 《晉書·姚萇載記》:“董率大眾,履險若夷,上下咸允,人盡死力。”
-
9
冒險主義
- 成語拼音:
- mào xiǎn zhǔ yì
- 成語解釋:
- 靠投機取巧冒險行事的一種行為方式
- 成語出處:
- 毛澤東《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目前的時局,要求我們勇敢地拋棄關門主義,采取廣泛的統一戰線,防止冒險主義。”
-
10
憑險作守
- 成語拼音:
- píng xiǎn zuò shǒu
- 成語解釋:
- 憑:靠著。憑依地勢險要而堅守
- 成語出處:
- 《南史·梁武帝紀·封梁公策》:“憑險作守,兵食兼資,風激電駭,莫不震疊。”
-
11
視險如夷
- 成語拼音:
- shì xiǎn rú yí
- 成語解釋:
- 夷:平坦。走在危險的地方就象走在平地一樣。比喻平安地渡過困境。
- 成語出處:
- 漢 劉協《喻郭汜詔》:“今得東移,望遠若近,視險如夷。”
-
12
視險若夷
- 成語拼音:
- shì xiǎn ruò yí
- 成語解釋:
- 見“視險如夷”。
- 成語出處:
- 三國·魏·吳質《與文帝書》:“雖云幽深,視險若夷。”
-
13
通險暢機
- 成語拼音:
- tōng xiǎn chàng jī
- 成語解釋:
- 使險要之地暢通無阻。
- 成語出處:
- 鄭觀應《上晉撫胡蘄生中丞條陳》:“今欲通險暢機,誠非火車鐵路不為功。”
-
14
行險僥幸
- 成語拼音:
- xíng xiǎn jiǎo xìng
- 成語解釋:
- 行險:冒險。冒險行事以求得意外的成功
- 成語出處:
- 西漢·戴圣《禮記·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幸。”
-
15
陰險歹毒
- 成語拼音:
- yīn xiǎn dǎi dú
- 成語解釋:
- 指人心黑手辣
- 成語出處:
-
16
夷險一節
- 成語拼音:
- yí xiǎn yī jié
- 成語解釋:
- 夷:平坦;節:節操。在平坦與險要地方都是一種節操。比喻處順境與逆境都能恪守節操
- 成語出處:
- 晉·葛洪《抱樸子》:“竭身命以殉國,經夷險而一節者,忠臣也。”
* 第二個字是險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