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個字是屏的成語 (12個)
-
1
杜門屏跡
- 成語拼音:
- dù mén píng jì
- 成語解釋:
- 見“杜門晦跡”。
- 成語出處:
- 唐·楊炯《后周宇文公神道碑》:“公杜門屏跡,心不自安,與門生故吏數百人歸于后魏。”
-
2
鞠躬屏氣
- 成語拼音:
- jū gōng bǐng qì
- 成語解釋:
- 指彎腰曲體,屏住呼吸,一副恭謹畏葸的樣子
- 成語出處:
- 先秦 孔子《論語 鄉黨》:“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
-
3
進賢屏惡
- 成語拼音:
- jìn xián píng è
- 成語解釋:
- 猶言進賢黜佞。
- 成語出處:
- 元·解傒斯《吳澄神道碑》:“英宗即位,鄆忠憲王拜住丞相,進賢屏惡,天下風動。”
-
4
斂容屏氣
- 成語拼音:
- liǎn róng bǐng qì
- 成語解釋:
- 斂容:收起笑容,態度變得嚴肅。屏氣:閉住氣不敢出聲。比喻有所畏懼而恭敬謹慎,不敢稍微放肆。
- 成語出處:
- 《論語·鄉黨》:“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
-
5
斂色屏氣
- 成語拼音:
- liǎn sè bǐng qì
- 成語解釋:
- 收起笑容,屏住呼吸。形容謹慎畏懼,不敢放肆
- 成語出處:
- 宋 歐陽修《江寧府句容縣令贈尚書兵部員外郎王公墓志銘》:“縣之奸豪,皆斂色屏氣,指權相戒,不可犯公法。”
-
6
斂聲屏氣
- 成語拼音:
- liǎn shēng bǐng qì
- 成語解釋:
- 斂:收入束;屏:抑止。抑制語聲和呼吸。形容畏懼、小心的樣子。
- 成語出處: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回:“這些人個個皆斂聲屏氣如此。”
-
7
斂聲屏息
- 成語拼音:
- liǎn shēng píng xī
- 成語解釋:
- 見“斂聲屏氣”。
- 成語出處:
- 周立波《李大貴觀禮》:“三十萬軍民斂聲屏息地傾聽領袖莊嚴洪亮的宣告。”
-
8
斂手屏足
- 成語拼音:
- liǎn shǒu píng zú
- 成語解釋:
- 縮手止步。形容不敢妄為。
- 成語出處:
- 《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滇越鐵路問題》:“列強自知理屈,亦漸為之斂手屏足。”
-
9
躡足屏息
- 成語拼音:
- niè zú bǐng xī
- 成語解釋:
- 躡足:放輕腳步;屏息:忍住呼吸。指放輕腳步,隱蔽行蹤。形容行動小心隱秘
- 成語出處:
- 老舍《趙子曰》:“趙子曰似乎昏昏的睡去,他躡足屏息的想往外走。”
-
10
重跡屏氣
- 成語拼音:
- zhòng jì píng qì
- 成語解釋:
- 見“重足屏氣”。
- 成語出處:
- 《北齊書·酷吏傳·盧裴》:“又伺察官人罪失,動即奏聞,朝士見之,莫不重跡屏氣,皆目之為盧校事。”《北史·恩幸傳·穆提婆》:“令萱則自太后以下,皆受其指麾;提婆則唐邕之徒,皆重跡屏氣。”
-
11
重足屏氣
- 成語拼音:
- zhòng zú píng qì
- 成語解釋:
- 謂畏懼之甚。
- 成語出處:
- 《宋書·柳元景傳》:“師祖嚴暴無常,元景雖荷寵遇,恒慮及禍。太宰江夏王義恭及諸大臣,莫不重足屏氣,未嘗敢私往來。”
-
12
重足屏息
- 成語拼音:
- zhòng zú píng xī
- 成語解釋:
- 同“重足屏氣”。
- 成語出處:
- 宋·葉適《法度總論二》:“魏武雖嚴科條,審律令,以重足屏息操制群下,而截然使人各得自盡以行其職守者猶在也。”
* 第三個字是屏的成語